1.高一的历史必修二要背的知识点

2.我想知道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重点哪些啊,考试一般会考哪些,求解答啊。

3.最新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的目录

4.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大多考哪方面内容?(重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

高一的历史必修二要背的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历史试卷及答案-历史必修二高考真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古代农业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重点: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结构:

1. 农业的起源(标志、特点)

2. 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

3.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4. 耕作方式的演变(演变原因、自耕农经济的表现、评价自耕农经济)

5. 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 土地制度的变迁

重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知识结构: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商周时期:“井田制”(名义上、本质)

(2) 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产生原因)

(3) 战国至清朝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有一定的国有土地,但越来越少)

私有土地的种类: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

地主土地的来源:国王赏赐、购买、兼并

2. 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影响)

3. 租佃关系(发展历程、影响)

(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知识结构:

1. 汉代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域、经济重心)

2.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原因、过程、影响)

二、古代手工业

重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丝织、制瓷业的成就,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结构:

1. 冶金业:商周、春秋、汉代、南北朝、明朝

2. 纺织业:

(1)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西汉、唐代、明清

(2) 棉纺织业:宋元时期、明代以后

3. 陶瓷业:

(1) 陶器(新石器时代、唐代)

(2) 瓷器(东汉、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4. 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

5.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结构:

1. 各时期发展概貌

原始社会末、周、春秋战国、汉、隋唐、 宋、 元、明清:

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及近代前夜的危机

重点: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知识结构:

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的条件、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

3. 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4.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原因)

5.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后期)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标准要求从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研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鸦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重点: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知识结构:

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哪些特权)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重点: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1.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2. 民族工业产生(历史背景、表现、特点)

3.发展历程

(1) 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

(2)一战期间迅速发展——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3) 南京国民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显著发展

(4) 抗日战争时期——严重受阻(原因: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

(5)时期——日益萎缩(原因:三座大山的压制)

4.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三座大山

5.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局限性)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这一学习主题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它以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重点:总路线,“一五”,三大改造和八大,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

1.过渡时期(1949—1956)

(1)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B. 一五(1953—1957)的实施

C.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

(1)八大(时间、主要内容、评价)

(2)1958年总路线

(3)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影响)

(4)八字方针(1960年)

3. 十年时期(1966—16):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4.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新局面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特征、开始、作用)

B. 发展乡镇企业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目标、中心环节、作用)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二)对外开放

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 新世纪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时间、影响)

(三)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1. 经济的腾飞表现:

(1) GDP的增长

(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2. 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重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变化的因素。

知识结构:

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

2. 社会习俗的变化

(1) 断发及不缠足运动

(2) 社交礼仪

(3) 婚姻及丧葬

3. 大众传媒的变化:报刊、**、电视、互联网(影响)

4. 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1. 交通工具

(1)旧中国

A. 铁路建设(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B. 航运(轮船招商局)

C. 航空(起步时间)

(2) 新中国民众交通工具的变化(步行——自行车——汽车)

2. 通讯工具

(1) 近代邮政的发展(出现、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 电报电信(第一条电报线)

3. 交通、通讯近代化的影响

世界史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区域、特点)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形成过程、殖民活动(三角贸易)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成果、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3、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

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就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

三种形成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三)评价:整体世界的形成,结束了世界各国的长期封闭孤立的旧的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交往极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奴役、宰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现象。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地域)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黑奴贸易)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形成时间、形成方式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影响

②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影响

③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经济发展五年、斯大林体制的表现和评价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耶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2、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实质、评价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干预的三种方式)

②企业的微观调整(股票的分散化、经营者的变化)

③国家的出现:来源、制度的评价

三、经济全球化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历史背景:目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②建立过程: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宗旨

③建立的历史意义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①建立的历史背景

②建立的标志:关贸总协定(目的、实质、影响)

3、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支柱)及其意义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盟的建立:背景、过程、扩大、意义

2、东盟的建立:背景、建立、发展、意义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背景、建立、意义

4、亚太经合组织:背景、建立、意义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科技的发展、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两极格局的消除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WTO的建立

4、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环境问题

展望:反对全球化、正确认识

我想知道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重点哪些啊,考试一般会考哪些,求解答啊。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是高考近几年的热点

1.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成长---繁重的赋税与徭役--重农抑商政策

2。冶金技术---陶瓷技术---纺织技术---技术高超领先世界---工商业的管理

3。商业交通发达---市场发展---商业都会的崛起---商业发展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商品经济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崛起---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法,荷加入殖民行列殖民斗争兴起---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殖民扩张(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民主资本主义的生产

2.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败/清正付宽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群众性反帝国爱国运动---短暂春天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统治---曲折发展与萎缩、

。。。不好意思哈。。。实在很累了。。。第四五单元的过几天再给你打吧。。。。>=<!!!

最新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的目录

目录

学法指津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一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 从到

第11课 梨园春秋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二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 理性之光

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三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诗歌、与戏剧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第20课 **与电视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四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

第22课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 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五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主义新文化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六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答案与提示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大多考哪方面内容?(重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

广东高考的命题的有四个特点:

1、学术性,我们高考的命题基本上是中大的三个老师,师大的三个老师,暨大的两三个老师,短短的四个月里面关着就到里面命题,5月份就可以把命题好了,短短一个月肯定要把自己的学术前沿的东西拿出来,这个东西是老师做的。

2、时代性可能政治学科体现的更明显,历史是隐性的考察,比如说考察农民工从社会群体的介入,我们要关注这个,然后切入到古代的问题,从我们关注的事实热点,但是又会到历史的基础上。高考就是一个点带动一片知识。

3、情境性,高考是有文字限制的,一模都是仿照高考的。他一般有一个文字限制的,比如说文综6500字不能超过,去年选择题是1200字,主观题是800字,就是要求文字要非常的简洁,因此很多的历史就喜欢用地理借鉴,用一个表格或者这样也节省了文字的空间,这短短的不到1千字当中要体现情境出来,这个点涉及到的知识是什么。

4、最后一个是基础性,无论它怎么样都是对知识的一种迁移,学术怎么飞扬,但是最后要落到历史来,就是全国文综,上海高考就不是这样,他们都是飞扬了出去就回不来了。广东的高考历史的味道很浓,尤其是教材。

一、五年来广东历史试题对比

1.题型结构对比

从 1999年起,历史高考卷在国家启动跨世纪高考改革的进程中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专用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至今,三大题型的结构已维持5年未变。预计2004年《考试说明》还将会把三大题型比例定为:选择题约49%、材料解析题约24%、问答题约27%。

近 5年广东高考历史卷三大题型比例数据请见表一:

表一: 1999--2003年广东卷题型结构比较

年 份选 择 题材 料 解 析 题问 答 题 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1999377449.3%33624%34026.6%2000377449.3%33523.3%34127.3%2001307550%33422.6% 4127.3%2002307550%33724.6%33825.3%2003257550%33422.6%34127.3%

从表一可见, 2003年历史卷对2002年三大题型的赋分值做了微调,基本恢复了1999--2001年的比例,即50:23:27。但总题量减少,主要是选择题再度削减。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量一直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从1999年的37题减为2003年的25题,减幅达32.4%。因第一部分选择题总分值没有变化,故每道选择题分值由1999年的2分增至2001年的2.5分,2003年再调升为3分,所占分值已不少,故今年应该不会再增加。

2.内容结构对比

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大板块,也可归纳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

近 5年历史试卷内容各板块和系列的赋分值比例见表二。

表二: 1999--2003年广东卷知识板块系列内容结构比较

内 容19992000200120022003 分值百分值百分值百分值百分值百分比中国古代史4026.7%3926%4026.7%4026.7%3825.3%中国近现代史5939.3%6040%6040%5939.3%5939.3%世界近现代史5134%5l34%5033.3%5134%5335.3%政 治 史10670.7%8556.7%11073.3%8254.7%10469.3%经 济 史2718%5134%3523.3%3825.3%3624%文 化 史1711.3%149.3%53.3%3020%lO6.7%

99年以来,《考试说明》对三大板块的比例一般定为:中国古代史约25%,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近现代史约35%。五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相对稳定,而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则互做微调。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中国古代史减少2分,将分值加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使全卷板块内容结构更为合理。试卷实际分值的分布为:中国古代史38分(选择题5题15分,材料解析题1题10分,问答题1题13分)、中国近现代史59分(选择题12题36分,材料解析题l题10分,问答题1题13分)、世界近现代史53分(选择题8题24分,材料解析题l题14分,问答题1题15分)。

2003年试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搭配的特点是政治史内容过多(选择题17道51分,材料解析题2道24分,问答题3道29分,合计104分),高于2002年22分,比例上升了14.6%,基本接近占分值最多的1999年和2001年。经济史内容与2002年相近,略下调2分(选择题6道18分,材料解析题3道8分,问答题2道10分,合计36分)。文化史内容大幅削减,进入仅次于2001年的低谷(选择题2道6分,材料解析题0分,问答题1道4分,合计10分)。2002年趋于合理的系列结构再度被打破。

因《考试说明》对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没有专门规定,所以在历年历史命题中,三大系列结构一直呈现交错波动状态。从表二还可以看出,五年来政治史考查比率呈现很明显的大年和小年现象, 2003年政治史是大年,2004年政治史是否是小年呢?值得我们思考。2001年以来,文化史考查比率也存在大小相间的规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三大系列设计了三个必修学习模块,包括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此外,还设计了6个专题选修课。高考历史命题即将面临与课程标准衔接的问题,如果在三大专题内容上仍继续呈现比例不当的状态,势必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不良的导向,并且会导致师生对课程改革的误解与抵触。虽然2003年《考试说明》删减了较多的文化史内容,但与文化史有关的二级标题仍有10个,标题为29个,经济史的内容就更多了,实际仍保留了很大的命题空间。

3.知识覆盖率

多年来,历史科命题十分注重知识的覆盖率,广东试题也不列外。与《考试说明》的标题相比较, 2003年广东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为合理,统计数据比例见表三。

表三: 2003年高考历史(广东卷)考查知识覆盖率

统计项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合 计 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说明》标题量6261545123633107实际考查量6914161l16314l考查覆盖率100%35%93%36%92%44%94%38%

2003年试题在题量比1999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与该年相同的覆盖率,反映了本套试卷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包容性较高。这是近年高考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

4.主观题落点对比

五年来,广东卷的主观题落点看似平常,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表四: 1999—2003年广东历史试卷及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试卷主观题对比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春季题古 代 史①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宋,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战国西汉的重农抑商②水稻的发展及原因①人口迁移的三种方式②北宋的治国策略①秦汉税负与社会安定②两宋外贸发达原因①贞观之治的原因②明中后期的社会生活①秦隋汉唐维护国家统一②广州在唐、清的经济地位近现代史①洋务运动的评价② 75年整顿①时期,民主党派主张变化②八大后主要矛盾变化①荣氏家族的民族企业②建国初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①教育近代化比较②建国初政治、经济的变革①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① 孙中山维护统一、 79和平宣言、一国两制② 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世界史①卢梭的主张、学说②德国版图变化(三幅图)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原因途径②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①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②英法绥靖政策①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②欧共体演进及原因①日本大陆政策②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历程①从洛克的三权分立说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到美国的宪法实践( 32分)

从表四可以看出,六年来中国古代史主观题的考查点呈现一前一后(以五代十国为分界点)的规律。前面的大题有 3年落在战国秦汉,近两年落在隋唐,有1年(人口迁移)是大专题,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有关。后面的大题前四年基本落在两宋(水稻、南方经济专题也是以两宋为主),近两年则落在明清时期。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1999—2002年以考查秦汉史、宋史为主,2003年以来,则有转到隋唐史、明清史的迹象,2004年的春季题也呈现如此特征。结合新课标和新考试大纲进行分析,我认为秦汉、隋唐、明清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以 1949年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近代史的大题基本上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2000年例外。考查的重点是中国的近代化(国际上称现代化)。如99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00年的“民主党派主张”是政治的民主化;2001年的“荣氏家族”是经济的工业化;2002年直接考“教育近代化”;2003年直接考中国近代化历程。现代史的大题近4年都出在建国初期(1949—1956),1999年出在时期,2000年出在十年探索时期。前4年侧重考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近年则考民族政策、外交成就、统一战线。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是近代化问题,中国现代史的重点是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统战、国防等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基本以一战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考查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现代化主线,一条是全球化主线。如 99年的“卢梭”题、2001年的“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题、2003年“日本大陆政策”题、“美国霸主历程”题、2004年春季高考“三权分立”题的考查基本上是围绕现代化问题展开的。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题、“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题、2002年“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题、“欧共体”题基本上是围绕全球化而展开的。可见,世界史的复习应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理论旗帜,把这两条主线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总纲。当今史学界,已把“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灵魂。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和钱乘旦在2003年11月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讲世界近现代历史时,也是用这两个观点。建议大家查阅《南风窗》2003年年底转载的钱乘旦教授的讲课稿《1500年,世界现代化的起步》。从国别史角度分析,法国史是考查热点,除2003年以外,每年都有考法国史或部分内容涉及到法国史的题。1999年全国几份试卷都考德国史;2003年日本史是大热门;近年美国史也崭露头角,2003年考了“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的历程”,2004年春季试题又考到了“1787年宪法”。可见,法美英日德的考查频率是十分高的。

5.广东历史试卷特色鲜明

① 五年来,试卷长度不断缩短,选择题题量逐年减少。 1999年、2000年有37道选择题,2001年、2002年减少到30道,2003年再次减少到25道。

②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非选择题的设计,既源于教学重点,也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展示了学科内容综合程度加大和选材开放式的命题倾向,既体现了对考生学科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③适度控制了学科能力的深度,合理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多数题目难度适中,没有刁难性的怪题,易于考生作答,体现了较理想的难度搭配,有利于考生应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以 2003年试题为例,题目设计兼顾了知识与素质、历史与时代的衔接,选材注意折射社会现实与素质教育。例如:第1题(兼相爱、不相攻则天下治)、第26题(社会风气与观念)、第27题(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28题(日本大陆政策)、第29题(时会与人力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第3l题(美国逐步确立霸主地位)等,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突显了历史学科鉴史识今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特征。

2004年春季试题现实感更为强烈,问题,设计了“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7个选择题,一直到19年和平统一宣言、一国两制;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设计了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对比5个选择题;针对十六大政治文明的新提法,设计了一个32分的“欧美三权分立体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大题;针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景象,设计了“广州在唐代、晚清、改革开放后等不同时期经济地位的变化”大题。

⑤ 2000年以来,试卷再也没有出现运用地图、图画或表格提供思维意境的题目,放弃了以往历史试题图、文、表并举的做法。这是一种疏忽,还是有难言之隐,值得我们深思。

⑥年年都存在超纲现象。 2003年试题超出《考试说明》范围的有第5、6题。我们应慎重对待考纲所删除的内容。

⑦ 2003年广东历史卷提高了世界史赋分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它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能进一步引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为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世界史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随着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广泛,世界历史知识对于国民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