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种美味》?

2.浙江高考阅读题《一种美味》,在我看来是神作

3.一条鲫鱼正在刷屏:它把50名高中生送进北大清华是怎么回事?

4.求08浙江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体裁是小说

5.“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标准答案来了,看看原作者能得多少分

如何理解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种美味》?

浙江高考的一条鱼-浙江高考一道美味

1、鱼豆腐汤中有没有鱼?答案是没有。前文“母亲嗔怪着:‘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开锅盖,让父亲看”这里埋下伏笔,与结尾“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了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呼应。

解释了鱼在煮汤过程中或者之前就已经“从锅里蹦到了地面。”而对于连六岁的三子都没吃过鱼、两个哥哥也可能极少尝过鱼的。

对这样清贫的一家人来说,他们沉浸在享受奢侈美味的憧憬中,”鲁莽”地食用着这道菜,把豆腐的鲜味当成鱼的鲜味也是可以理解的。豆腐鱼汤里没有鱼,也导致了三子完全不记得鱼汤具体滋味的一点细节。当然,也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

2、三子上学了吗?是的。“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这里是逆时序叙述,把后来发生的事直接告诉了读者,说明三子上学了。

“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这篇文章精炼考究、笔触细腻,作者铺了那么久酸涩沉重的氛围,因为,直接说出来,那些久远的微妙的沉重的东西会变轻。轻得容易让人误以为不过如此。既然会这样,那么索性不说吧。于是采用这样婉转的说法。

《一种美味》巩高峰-正文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

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浙江高考阅读题《一种美味》,在我看来是神作

高考语文结束之后,浙江卷中的阅读题《一种美味》成了新晋网红,其作者巩高峰也被顶上热搜。网友纷纷吐槽此文“看不懂”、“不知所云”,连作者本人也笑称“标准答案还没出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但当我读完全文之后,突然明白了出题人的苦心,这实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的好文!我好想在一片吐嘈声中给作者平个反,在我看来,这是一篇神作啊!

我所解读的真相是:那条草鱼,其实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他”所编织出的一个梦境,是在千疮百孔的现实生活外,营造出的虚幻的奢侈体验。

看过《穆赫兰道》的朋友,应该对**情节印象颇深。影片前半部分一直是轻快明亮的,女主角笑容灿烂、生活安定,还有个全心依赖她的爱人,但后半部分却越来越凌乱、诡异。最后真相被揭示,这只是主角的一个短暂的梦境,现实中的她,只是个无业、糜乱邋遢、遭爱人背弃的可怜虫。

说这么多是想表达,读《一种美味》的时候,一下就让我想到《穆赫兰道》。文章里说,“他”从来没吃过鱼,自然也没见过,那他怎么就能断定,水沟里出现的,就是“鱼”?可能的解释是,“他”曾听人说过,“鱼”是什么样,有多好吃,所以将它搬到梦境里,但还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鱼”具体是什么样子。就像我们时常梦见“外星人”或“鬼”等,但只是心里赋予了它们一个概念,永远看不清正脸一样。

“他”的梦境美好得不真实,可以吃上从来没吃过的鱼,可以不用干活,父亲不再刻板,母亲不再愁容满面,气氛和睦温馨、暖意融融,甚至,他还得到了一个可以去上学的许诺。

但在这看似正常的叙述之下,我还是嗅到一丝失真的味道。首先就是本来“大得出乎他意料”的鱼,突然就变成了只一个巴掌大,而且这个巴掌大的鱼,熬出了一锅大得出乎意料的汤,可以让一家五口人一碗接一碗地喝,等两个哥哥离开桌子时,每个人还可以盛两大碗。

而且,文章的主题是“美味”,但到底如何美味,鱼汤与舌尖碰撞时是何种滋味,鱼肉是怎样的鲜嫩无比,作者却始终未着笔墨,只以“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细节”含混带过。就像梦见一个美女,只记得心里惊叹真美啊真美啊,但怎么个美法,眼睛鼻子头发是什么样?完全说不出。

前文大段铺垫“吃鱼”的轻松快乐之后,伴随父亲一句“三子该上学了”,气氛一下变得沉重。从这时起,主人公所面对的生活的重压开始展现出来。父亲恢复铁嘴铜牙的表情,母亲卸去笑容。

最后一段,鱼再次出现,而且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条鱼还是完整的,摸上去粘粘软软,有鼻子有眼,眼睛里还有光。很多人将“一丝诡异的光”引作笑谈,但细细一想,不诡异吗?这条巴掌大的被五个人分食的鱼,按理早就连骨头渣都不剩被咽下肚了,怎么会出现在柴火堆里?

依我看来,这条再度出现的鱼,就像是《盗梦空间》里那只停下来的陀螺,预示着梦境的结束。一种美味,不过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个每日忍饥挨饿,还要干着繁重农活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想象。梦境中他砸吧砸吧嘴,甚至笑出了声,但醒来后,依旧是压抑与黑暗。

我没有看过标准答案,很可能我的解读在高考考场上只能得零分,但那又如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美味,我相信我所感受到的。

一条鲫鱼正在刷屏:它把50名高中生送进北大清华是怎么回事?

从20日下午开始,朋友圈被一条鲫鱼刷屏!原因竟是全国有50名高中生因为成功解剖鲫鱼,被保送北大清华。什么情况?

这个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其实抛开报送五十名高中生进清华大学的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国家层面对生物科学的重视!

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础科目,那么我们看一下这次生物学竞赛,在生物学竞赛的动物学实验上,往年都“不见血”,解剖的主要是无脊椎动物,今年却要解剖一条鲫鱼,取出鲫鱼特定部位的骨骼,这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不仅仅考研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考研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们在来看一看这次保送资格的要求,都是与生命科学,以及医学有关的专业。如果被保送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怎么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呢?学科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我国的高中生竞赛一共分为五类,分别是数学,物理,信息学(计算机),化学,生物五门学科。其难度远大于高考,一般涉及大学内容,需要补充大量知识,要求思维量很大,且思维要求快速判断,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其实这也就是自主招生的一种!学校根据需求来设置比赛项目,来招生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自主招生确实给有某些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自主招生这个大平台上受益!

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对这个报送五十人的结果过分解读了!走自主招生是正常的升学渠道!

求08浙江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体裁是小说

2008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2008年8月14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提示写作重点:无论选择触摸都巿还是感受乡村,都需要揭示各自的环境的特点,各自生活的特色,立足于自身所获得的“触摸感”和“感受”,倡导真心真情真感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争取小中见大立意。注意是命题作文,不再是话题作文,两选一,写作时可将都市或乡村作为主要角度,而将另一点作为对应或对比。审题是零难度,考生得分的高下全在选材、组材和立意及语言等功夫上。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名家示范1 感受乡村

爷爷留下来的家谱厚厚地四大本,摆在桌子上有半尺厚,沉甸甸的。拥挤不堪的家谱中,代表我的那三个字所占的地方还没有一片槐树叶大。但这就足够了,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走到最后,所能撑起天地也不过如此。

多年后的某天,如果后辈中的某人有幸目及这三个字,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就像我看到家谱中的诸位先人一样,没有具体形象,没有音容笑貌,只有在我身体中流动着的一脉相承的血液。我不敢妄想后辈们对我知道许多,一个过往的人相对于一个后来者来说,就像是深不可测的宇宙,无边无际,即使毕其一生来琢磨也只能晓得皮毛。

但我知道,在我生存过的这个土地上,一定有些什么会记得我,就像小鸟记着自己当年风雨之夜曾栖息过的一棵树,蜜蜂曾记得自己初次酿出来的一点蜂蜜一样。

有什么能记住我这个曾在这块土地上走过活过的人呢?同辈的人都已和我一样消逝于无形,后辈们在他们的时代急不可耐地体验着自己的生活。谁也不会关心一个平凡的如田野中的土块一样的人。

村口的那棵大椿树也许还会记得一些我的童年。对于当时等待长大的我来说,童年漫长得就像失眠的夜晚躺在床上等待天亮。而现在当我回首童年时,却短暂的如同一天。童年的一年和成年后的一年如此不同,以致我常困惑于时间的公平和可靠性。

大椿树从我生命初始前的漫长岁月一直站到我无法预知的未来,从我生命的此岸看着我到达彼岸,它一定会在某一刻忽然想起,在一个迟来的夏天的午后,有一个六岁的孩子在蝉声中怯怯地从坐在树阴下打盹的老人们中间穿过,他双手紧紧地拉住自己的裤子,小心翼翼,神情惶惑。这群把生活的担子交给了后辈的老人再也没有了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每年夏天聚在大椿树的树阴下,像当年耕种自己的田地一样,不厌其烦地翻动自己的记忆,把远或近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唠叨。他们的另一个兴趣就是对路过他们身边的每一个男性后辈进行嘲弄和戏谑。

他们不止一次地在这棵树下捉弄这个孩子。有时趁他从他们身边经过时把他的裤子扯落,而后哄堂大笑地看他慌乱不堪地一边往上提裤子一边落荒而逃。有时他们以一个游戏的方式来引起他的好奇。

“我捏住你的鼻子,你能把嘴张开吗?”

当孩子在被捏住的鼻子的当儿仰起脸张开嘴时,老人掌心里握着的东西也会掉进他的嘴里,是一块风干了的鸡屎。

一次,这个孩子端了满满一碗酱油从街头的供销社里出来,走的缓慢而谨慎。当他们远远地看到他专注认真的样子时,都大笑起来。孩子丝毫不受他们笑声的影响,平稳地一步步朝前走。忽然,他们中的一个高喊:“碗下面有个洞,正在漏呢!”孩子不假思索地把碗翻转过来看了一眼。

当孩子哭丧着脸拎着碗走向他爷爷奶奶居住的院子时,他们看着他渐渐走远的稚嫩的背影和懊恼的脚步,笑得前仰后合。

我六岁那一年就是这样学会了从人们脸上的笑容中分辨什么是善意和恶意的玩笑,这项早熟的本领得益于这群坐在大椿树下无所事事的老人。

村外牲畜棚角落里那窝蚂蚁应该记得我,少年的我就是在抓小虫喂它们时,那匹调皮的小骡驹也来旁边探头张望,我挥手驱赶它,它却调转身用刚会走路的蹄子在我的额头狠狠地来了一蹶子。它那一蹄子给我的人生历史留下了初次的刻骨疼痛,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当我捂着鲜血直流的额头像受惊的兔子穿过田野一样跑回院子时,不知道它是否会后悔自己那一蹄子的重量。我真该感谢这次教训的恰到好处,如果再往下一点,我也许会成为一个海盗王似的独眼,从此的世界在我的脑海中一定是另外一番模样。尽管我对独眼所看到的世界同样感到好奇,但如果让我用终生的时间来体验它,我觉得还是有点单调。

我的青少年给了校园,菁菁校园中铃声是时间之王,它左右着上课和下课,睡觉和起床。校园如果留意过一个在宿舍、食堂和图书馆频繁作三点一线运动的人的话,我应该留给它深刻的印象。它给了我一个精神世界,给了我一个初恋的开始和终结,也给了我一个跨越千里的轮回。从乡村到城镇,从平原到高原,从芳草萋萋的故乡到漠野千里的戈壁。一个人到底要体验多少离别和惆怅才能真正长大?

我以后的人生注定要献给岁月,就像把爱情献给爱人,把孝心献给父母一样无怨无悔。它可能会把我珍藏,也可能会弃之如敝履般抛入时间的角落。但如同一棵树种选择了土壤,一条鱼儿选择了河流,我既然选择了人生,就得生根发芽,就得从过去中吸取教训,从希望中汲取自信,就得做更多能留下证明我此生的印记,以待我此身化作尘土之时,还能在飘浮的空气中顺着这些印记看一眼我无奈别离的故土和家园,看一眼我的亲人们在辛勤劳作后留下的痕迹和标志。

名家示范2 今生今世的证据 ◎ 刘亮程

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 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名家示范3 城市与乡村

时光流转得真快,转眼春天来了,虽然北方的三月依然是枯树轻摇,冷风拂面,但湖面的冰已全部化开,柳树的枝条也变得柔软,北方真正的春天,草长莺飞的季节应该是在五月,生活在城市里,不似生活在乡村,能看到早春的薄雾,山间的野花或是春播的繁忙景象,而让我们感受春天的也许就是巷陌街头的几棵垂柳,或是小区一角的几株桃花,但就是这样,也足已让我们欣喜一阵子。

有一位英国诗人曾写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的诗句。是啊,在城市里,我们永远在忙碌,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应酬,时间被分割成无数块,钢筋水泥包裹住我们温柔的心。不知谁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喜欢乡村,因为它保持着原始的纯朴,山野乡村的生活仿佛让人感觉不到岁月的痕迹。而我也喜欢城市,尽管都市的生活,有着它的缺撼,却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怀有一颗温柔闲适的心,你会发现其多彩的美。

城市,是美的。这里虽没有金灿灿的庄稼,茅屋竹篱,青翠安静的青纱帐,但这里有舒缓的池塘,映日的荷叶,还有流光溢彩的霓彩。不同的季节,同样带给我们别样的美丽,春天的杨柳,夏天的槐花,秋天的红枫叶,冬天的雪舞。

城市,是美的,它楼宇高耸,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见证着人类的进步,站在这里,能感受到前进中历史的滚滚车轮,这里有展示我们人生的舞台,这里有我们需要的数字和快捷的信息。

清晨,不妨到公园里走走,会带给你另一种美丽。晨练的人真多啊!你看那些老人的健美操跳得多精神,还有练太功剑的人们,一招一式刚柔并济,飒爽英姿。还有的在踢毽子,跳得真高,一个弹跳,把毽子舞得风生水起,更有趣的是大家围在一起踢,你来我往,配合默契,乐在其中。那边树林幽静的角落里,有学生在画速描,若隐若现的小桥,波光粼粼的水面,引得晨练的人们驻足观看。在这里锻炼的有各种各样的人,两鬓斑白的老人、活泼的孩子或是健朗的年青人,这里不分职位高低,不管谁更富有,共同拥有的就是快乐。

夜晚,暮色笼罩,城市里亮起万家灯火,与满天星斗相辉映,那一间亮灯的小屋里有我们温暖的梦境。

名家示范4 感受乡村

偶尔,与一颗劳顿的心,循着一片枯黄的落叶,走近乡村,投影于一条尚未锄芟的田埂上,逸兴悠然而沉默,遥望远处苍郁的青山与天空洗过雨水的云朵,凝神谛听山野的润湿与幽静。

时而,响睛的天空有鹰迹翔过,恰和此时的心情,一样恬淡而素洁。

静静地远望。一头水牛迈来,一抹清香扑来,一声鸟鸣啼过,让人试着怀想最初和最后的情感,走向曾经的童年。

其实,整日匆忙的我们确实有必要时常回来,小隐于安谧的乡村,忘却远方城市的喧嚣与诱或,让欲望和浮躁栉风沐雨。

而后,跳过一群人,去接纳另一种生活。

夕阳如橘,炊烟如一条回乡的路,时常隐约在我回望故土的瞬间。

远离了炊烟,漂泊在无家可归的城市,没有了依托,如风中一片坠落的叶了。

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乡村。

而如今,城市却远离了乡村,让人失去童年的记忆,枯涸了生存源泉的澄澈。

夕阳中的炊烟,总是让人忆起年迈的双亲伫立村口,一双望穿暮霭氤氲的眼眸,痴痴地守候着儿女们匆匆的归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亲近炊烟,生命才会被阳光恩泽。

炊烟让人纯粹、羞涩,让人变得如早春枯枝上的第一片新叶一样鲜嫩。

“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标准答案来了,看看原作者能得多少分

2017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这两天,亿万网友对高考关注的热度却仍未消减。因为,他们都在等待着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一种美味》的答案……

↓↓

心疼浙江考生!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

这道阅读理解题,选用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描写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发生的故事。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正是要求考生对“诡异的光”进行理解。

来源:新浪微博@巩高峰

为什么会有诡异的光?

诡异的光到底是个什么鬼?

这是一条怎样的鱼?

……

一时间吸引了亿万网友的关注

就连原作者巩高峰也表示

“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

于是,大家都在期盼着巩高峰的回答…

就在昨天 (10日),高考标准答案公布,原作者也给出了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种美味》阅读理解

10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原作者巩高峰:

(1)陌生的光:

母亲那一辈人,每年过年过节才能有机会吃一次鱼、肉,所以平日里看到鱼,会有一种陌生的惊喜。

(2)陌生的气息:

一个几乎从没吃过鱼的六岁孩子,亲手抓到一条鱼,能给全家带来一顿鱼汤,这种他没品尝过的味道,对他来说当然是陌生的。后文也呼应了,“他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

标准答案:

(1)① 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 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 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的。可是三个孩子,前两个都没能进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生活稍微改善了一点,老三却可以上学了,这对两个哥哥显然不公平。所以,母亲的“端着碗出神,对着黑糊糊的夜出神”,用叠加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愧疚。

标准答案:

① “示意”“却”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 “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 “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面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简析(5分)

美味有三重意蕴。

第一重,实指,美味就是鱼汤。一条巴掌大的草鱼和豆腐一起熬出的鱼汤,对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一家人来说,它就是美味。

第二重,美味是反讽。因为文章明明写的是苦难。兄弟三个有两个不能上学,一家人好容易熬一锅“鱼汤”,却因为三子可以上学而各有心事,最后都没喝成,这是一种悲伤的美味,用美味反讽现实。

第三重,美味是一种希望。虽然鱼汤没喝成,两个哥哥没能上学,可是三子上了(原文是有写这个细节的)。那么三子就是这个家庭的希望,一种有一天可以随时品尝这种美味的美好寄托。

①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 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文章结尾用了一个欧亨利式的反转,揭示这一家人其实没喝到鱼汤,而是喝的豆腐汤的现实。于是,文中弥漫的苦难和悲伤的气息因此更加浓郁。悲剧是把现实撕开给人看,而作者在结尾才撕开结果,让故事更有冲击力,也让文章更具力量感,令人读后回味的余地更大。

①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 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 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 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标准答案在此,你答对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