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2.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3.海南2015年高考总分是多少

4.高考历史答题必备模板总结

5.海南省2015年高考总分是多少

6.如何解读2015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7.怎样提高2016高考历史选择题

2015海南单科历史,2015海南高考历史答案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Ⅱ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011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A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C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D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011年广东省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C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B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C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2011年四川省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A

(2011年四川省文综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D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D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图8

(2011年浙江省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B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1年重庆市文综16)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B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C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D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C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海南高考时间2023:

2023年海南高考将在6月7日-10日举行,通常来说,每年高考时间是一致的。其中,7日、8日为普通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9日-10日举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试科目为物理、政治、化学、历史、生物、地理。

海南高考备考策略有什么:

1、海南高考备考要及时调整状态,设定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必须牵动他的学习需求。首先要针对期末考试,确定一个分数目标;其次,适当自我考核,确立个人自信。最终,给自我找一个竞争对手,激发自我学习。

2、海南高考备考阶段要认真分析,合理计划

分析课堂重点、难点,记录自我学习疑点。小窍门:找教师要来本期教案资料。教师的教学资料上每课都明确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

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一)把握几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几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开放型、历史小论文。下面对几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7、历史小论文。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字数限制在200字左右,试卷明文规定的除外;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需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⑶。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可适当展开,尽量不遗漏,力求全面。(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4)与课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结合。

(四)、组织答案注意事项。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同时注意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五)、常见思维模式

模式1: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

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

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模式3: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模式4: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

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

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

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

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六)、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思考模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4、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5、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6、目的、动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7、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8、影响、作用或意义类:

影响、作用或意义=(积极+消极) + (国内+国际) + (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影响+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国家+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9、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10、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1、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2、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3、开放性材料论述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自己的观点不得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违背,但是材料观点可以具体看待。第五,论述要全面,一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海南2015年高考总分是多少

1》 1859年冬,洪仁计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保险事业等。

(1)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资政新篇》。经济、政治、文教、外交四个方面。

(2)新方案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近代史上,最早兴办学校的是哪部分人?其目的是什么?

——洋务派。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翻译、军事、翻译人才。

(4)新方案为什么根本没有实行?

——原因: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2》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5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答案:

材料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实行罗斯福新政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材料二:列宁。使用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 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材料三: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或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 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

3》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睱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引自<<谭嗣同全集>>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其理由是什么?论证的本质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2.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3.)“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1·阅读下列材料: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涉及哪两个部门? ——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军队、财政。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做出了什么决定?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接受了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居首位的是什么国家?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它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英国。呢龙,棉布。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5》 材料1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2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3 ……增开天津为商埠……

(1)上述三则材料的条款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哪些不平等条约规定的?

《南京条约》、《大泽条约》、《北京条约》。

(2)材料表明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募草思 (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申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太平军、捻军),可以勤远略(为皇帝解除外患)。"

(1)“和议既成”指的是什么?

—— 指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2)这段话表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 目的:镇压国内起义,解除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勤远略"的目的是否实现了。

——没有实现。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覆灭,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阅读下列材料: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

到80年代申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清政府成立了什么机构管理海军?

(2)北洋水师在哪次战役中彻底失败?

(3)·北洋水师的覆没说明了什么?

答: (1)海军衙门。(2)中日甲午战争威海战役。(3)北洋水师的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

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2)中国资本主义的状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什么特点?

答:·(1)社会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申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釉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特点,0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0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资和封建势力存在者一定的依赖关系。(2)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初本□封建主义篮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4、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上述条约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分)

(2)条约中哪项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4分。不必抄写材料原句)

(3)请概括指出读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答:·(1)《马关条约》是哪次战争签定的?——甲午中日战争。(2分)

(2)条约中的哪些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

(3)请概括指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人一个新阶段。(2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

5、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1)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主要指哪些派别?

——顽固派和洋务派。

(2)这场论战是什么性质?有什么作用?

——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它使千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结合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高考历史答题必备模板总结

2015年海南高考总分和考试科目如下:

海南省高考考试科目有:

1、裸分

语文(150)、文|理数学(150)、物化生|政史地(各100)

2、转化分:看排名,只有教育局算得出来,通常是裸分加两百

3、再加10%会考分:政史地|物化生(各100)+信息、技术(各50)

所以海南省高考总分为900分。

海南省2015年高考总分是多少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公式

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我推荐: 2017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学不好?高考最强励志书教你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万能经典高考历史答题公式

背景类(背景答案一定要窄切忌宽泛,即很细的点,but除了问“时代背景”的话就要往宽了答)

1、由远及近:按时间先后顺序罗列史实,体现出前后的关联

远:必然起因 近:最后的时间点

2、由彼及此(一般是时代背景+个人原因)

彼: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

联:承上启下的关联者

此:最后中心落到提问中心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比较题

审题关键:多角度、多方位组织答案

1、要看材料所涉及的内容

2、要看比较对象它本身问题的特质,分析比较对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组织答案:1、比较双方都要答,才能体现出比较

2、要善于从比较内容的这个领域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3、比较方法:大同、小异

相同点:宏观抽象(异中求同,性质不同的事物找相同)

不同点:根本性差异(对比分明)

程度性差异(同中求异)

万能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如何解读2015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1、海南省2015年高考总分为900分。

2、海南省高考分数线:

批次 文史类 理工类 体育类 艺术类本科

本科第一批

(含贫困地区和地方农村专项计划)

662 608 489/85 383

本科第二批

(含贫困地区专项计划)

588 546 440/77

须面试的专科提前批 304 365

怎样提高2016高考历史选择题

《2015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

1、2015年全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以及考试范围方面均没有发生变化。从考点内容来说,必修部分仍为古代史两大部分(中国,世界)共19个考点,近代史两大部分(世界,中国)共23个考点,现代史两大部分(世界,中国)共43个考点,选修部分(四选一)未变。

不过,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稳中求新,一直是历史高考试卷的特点。命题注重人文性和开放性,触角向课外延伸,强调创新试题设计,突出能力立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注重探究性和思维深度,这都注定了历史试题命制的灵活多变!

 2、 现在很多学校都完成了一轮复习,那么,假期就是系统整合主干、夯实基础、磨练做题能力的关键期。所以,这个假期核心任务有两项,一是基础知识无死角,能进行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概括叙述。二是材料解析题无障碍,懂得基本的方法、思路,至少拿一半分数。

 3、 选择题部分,四个选项的对错,不入选的原因都要绝对清楚。因为四个选项的知识点都有机会出现在其他题中,解决一道题,可能对解决四道题都有帮助。

主观题部分,最好准备单独的答题本,不要写到卷子上。而且作答时,尽量单位时间内完成,以保证答题时的临场状态。答完整道题后再对照参考答案,找出差距和问题,切忌边答题边看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一)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

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二)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例题:

例1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题思路此题各个备选项涉及到的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A、C、D三项在叙述方面存在问题,A、C两项颠倒了史实,而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日本还没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是考查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试题难度不大,但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备选项的表述。

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

例1(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四)

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即历史阐释能力。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例1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题思路此题中的A、B、D三项都是造成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但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是外因,是次要的。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这种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给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是内因,是最主要的。

答案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做此题就是要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