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2013广东高考诗歌鉴赏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 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 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 可以是悲境, 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 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 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 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 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 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 喜。 同时, 通过读, 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 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 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 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 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 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 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 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 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 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 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 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 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 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 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 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 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 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 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 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 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 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 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句, 诗人调动听觉、 视觉组织了“秋风”、 “高天”、 “猿啸”、 “沙渚”、 “江 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 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 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 我们把这些词语 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 “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 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 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 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 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 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 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 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 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 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 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 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 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 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 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 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 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 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 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 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 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 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 情; 闺怨诗,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 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 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 年高考说明》 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 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 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 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 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 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 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 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 58 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 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 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 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
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 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 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 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 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 《石头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 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 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 没有直接外露, 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 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 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一例, 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 “秦桑”写为“低绿”, 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 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 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 (斜阳返照) 宁静详和, 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 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 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 “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 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 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 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 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 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 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 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 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 胜的感伤。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 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 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 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 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 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 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 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 双燕孤飞, 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 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 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 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句,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 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 “落 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 ——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 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 州”与“关河梦”句相应,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 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 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 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 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 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 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 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 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就这样,望采纳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 ――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文人的生平事迹
韩愈 (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韩愈葬在河南孟县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韩愈墓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欧阳修陵园位于新郑市区西13公里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古代八景之一。2000年被省文物局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也葬于小峨嵋。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三苏坟,位于河南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之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亚的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20岁到成都,写过一些描绘锦城的诗,25岁时决定离蜀东游,动创一番事业。由于长期漫游各地,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因吴筠等推荐,天宝初(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被重视,使其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有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志愿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