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大题必考,政治高考大题考点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考 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

篇一

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断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篇二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着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