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子清华,女儿北大”,她是怎么把儿子培养的这么优秀?

2.高考生同时收到北大清华电话

3.白化文先生《师门仰望》

清华和北大的高考录取分是多少,高考北大清华同时录取

“好奇心使然”则是我去探索不同人生和领域界别的根本原因,而我所从事的每项工作和职业往往是由于兴趣爱好而产生了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趋使所导致。

很多了解我的朋友知道姐姐我诸多职业标签儿其中的一项就是“卖保险”,而且卖的是香港保险,的确,在妮妮姐所从事的职业中包括这项,我这辈子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卖保险,曾经的我无比歧视和不屑这个行业,现在想想是有多么无知,用那本名著“傲慢与偏见”来形容过去的自己丝毫不过分。

祼活了几十年,从没给自己置办过任何保障产品,所以才在几年前对保险行业产生的兴趣,为了给自己买份合适的保险产品,专门跑到香港职业资格考试局去考到了保险顾问执业牌照,像个小学生一样,从零开始奔波深港两地去参加学习各种有关医疗重疾、人寿储蓄、意外、法律税务等等,这些以前从来不关心的知识领域。真心生存大挑战。

除给自己加层保护装置,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而且还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哪知道就这样真把自己个给整成了个“卖保险”的。然而正因如此却让我见识到了在自己原来不曾涉足的行业领域之外,竟然有那么多鲜活精彩绽放的生命。

上回说到的“免疫力”,给大家介绍了位专注于提高身体和心理免疫力的精力管理方面的跑步教练洋星老师。今天本大妮妮想来说说另外两种“免疫力”

这两种免疫力就是“财务免疫力”和“价值免疫力”

在妮妮姐跌宕起伏前半生中,很幸运遇到了他(她)们,这些集智慧和美丽于一身的人儿,则是兼具“财务”和“价值”两大超强免疫力的榜样典范。

首先是香港保险界鼎鼎大名年薪过千万的90后区域总监--曲十三姑娘和她带领的尊贤团队

上排左

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姑娘,出身平凡普通的人家,独自一个人跑到香港打拼,在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后直接就进入了香港保险业工作,短短五六年间,从身无分文单枪匹马,到身家千万带领300余人团队的金融保险年轻女企业家,让误打误撞连滚带爬混进香港保险行业的大妮妮我再次看到了什么叫做传奇彪悍。把李海峰老师的DISC人际关系训练营引入到团队中的也是她,正因为她的邀请,我才有幸进入了神奇的DISC社群。无疑,曲十三姑娘,这个90后是我学习的榜样!

上排右

又一个山东滴的姑娘,哎呀呀,山东人当真了不得,人才辈出,出类拔萃,操着一口流利英文的外交官范Tara,也是曲十三姑娘团队中的一名悍将,也是本大妮妮我的同事。同样出身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家庭,全靠自己努力,在世界金融大都市之一的香港扎根立业,身材娇小玲珑的她身上却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和气场。服就一个字!

上图下排左1

这位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广东小姑娘,瑞秋本人却完全没有傲娇优越的港女气质,非常朴实平和,接地气,做事踏实勤恳,认真仔细,总之“靠谱”两个字绝对是瑞秋的最大标签,毫无私心不求任何回报地去帮助所有找她帮忙的朋友和同事,我就是经常会求助于她的那个问题姐姐,在这里必须要给瑞秋作个揖,你不知道你给了我多大安心,能像你一样做个让朋友、客户、家人安心放心靠谱的人,要知道“靠谱”这两个字在现今的社会也是极其珍贵的品质,姐姐我也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靠谱”的人。

下排中间

这个来自辽宁本溪小城的90后小伙儿,阳光积极正能量爆棚的哥们,可以讲很少见到如此灵魂干净且智慧勤奋的小男生。作为辽宁省高考学霸,当年被清华北大同时录取,却选择来到香港,拿到港大工程学士,香港理工管理硕士,又在港科大学习金融硕士。三年时间年收入从几万元到了300万元以上。我不羡慕刘达小同学,我是无比羡慕刘达他娘亲,您老太会生啦,咋生出来个这样的奇葩儿子,简直就是个科学怪人,刘老师最强的一点是极端可怕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到半夜二点,然后第二天零辰四五点又起来处理一天的事务,除了自己学习、还要培训团队小伙伴,还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超人Leo!

下排右1

一个嫁到了香港的北京姑娘,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做她的家庭主妇,在家相夫教子,美美容理理家,稳稳当当过日子的Sarah,却选择了成为保险顾问,她算是跟我差不多的同龄人,每天跟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学习,努力进步,每次看到她朋友圈发的文字和都会让人无比振奋,督促着我不能懒惰懈怠。看看人家这么好,还这么拼,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捏?!

疫情期间,由于香港海关入境封闭问题,实际上对香港保险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港险从业者面临着极其的挑战和困难,因为所有内地客户无法过关到香港签署保单,可以说,香港封关多久,我们港险顾问就要停口粮多久,没有一分钱入帐,那曲十三姑娘和她的团队是怎么面对的呢?

团队全员每日培训学习,没有浪费一分一秒,打造每位港险尊贤团队骨干成员的个人IP,充分利用疫情期间,把每位港险精英的背景资历,奋斗经历,成就业绩展现给大众,完美地将自己的行业和团队再一次向外界敞开展现,又是一次孔雀开屏式地绽放,干得漂亮!

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当中会有很多过客,有些印象深刻,有些一晃而过,这篇文章中我写到的人们都是给妮妮姐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的,对于那些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人们总是会用心对待。

虽然可能我们当中没有直接卖货给别人,但我们每个人都在“销售”自己的思想,人格感染力,价值观,文中的他们无疑是成功的销售者,然而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个人只有摆脱了一切围绕“自我”的思维模式时,才是他(她)收获外界认可,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时候。

能看到这儿的同学,你会懂得我的意思。那么咱们该如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险阻呢,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儿子清华,女儿北大”,她是怎么把儿子培养的这么优秀?

清华录取9名;北大录取6名。2010年,宁德地区共有15名高中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录取,其中,清华大学录取了9名,北京大学录取了6名。宁德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高考生同时收到北大清华电话

小时候家里的大人经常会问:?你以后想考哪所大学啊??大多数稚嫩的声音:?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是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一般学校的近千个考生也就只有五六个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因此,当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被清华、北大同时录取是多么令人惊奇的一件事。

钱家夫妇的一双儿女就是这样的风云人物。

这两个孩子堪称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女儿已经在北大就读两年,儿子则是保送上的清华。两个孩子先后考进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让钱贵生夫妇成了周围的?红人?。

周围的家长们都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能把两个孩子都送进名校。

对于这个问题,钱妈妈也坦言相告:6岁前的教育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6岁前打好教育基础,给孩子定下了这3条家规,不管什么条件都必须坚守。

定时阅读20分钟,每天坚持

在孩子能听懂故事后,钱家夫妇就定了每天必须阅读20分钟的规矩。

在认识大部分高频词,能靠自己理解故事的内容之后,开始引导孩子接触古诗词,但并不要求孩子背下来。而是和孩子一起体会古诗词背后的意境。

刚开始将古诗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图画,让孩子熟悉古诗的描述方式。在孩子识字后,钱妈妈才开始教孩子背古诗。从小就用这种方式教孩子背诵,避免了孩子以后对课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更灵活。

尤其在阅读量和古诗词都有要求的大语文时代,?古诗启蒙?更重要。

最少要有1个小目标

在钱爸爸的观念中,没有能力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没有目标。

当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只是随波逐流沿着别人的路走;但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地找适合自己的路,对人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尤其是对学生来说,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今天要写完哪些作业、期末的理想分数、想要考哪所学校等等。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不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而是自己的事情。

当孩子从被动学习到到为了实现目标而学习,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每天都要有一个小目标也是必须坚守的规矩之一。

目标尽量让孩子自己定,父母只是负责监督,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动力。

扼杀不劳而获的坏习惯

在钱家,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人人平等。

孩子们年幼时就可以参与家里的决策,小事孩子们自己决定,大事钱家夫妇也会询问孩子的想法。在出现家庭矛盾时,孩子有和父母平等沟通的权利。

因此,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撒泼打滚是没用的,只有冷静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也是大小事孩子都可以参与决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明白想要获取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心血。钱家夫妇还会用?兑换券?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努力获取想要的东西。所以,孩子们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很独立,更明白学习从来只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孩子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非常的主动,而不是被父母催着。

钱家夫妇的教育理念也对应了蒙特梭利的儿童敏感期:0-6岁是培养孩子性格、习惯的关键期。

白化文先生《师门仰望》

高考生同时收到北大清华电话,意味着他们被两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录取。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1.北大与清华的背景与声誉

北大(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两所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被视为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佼佼者。北大和清华在学术研究、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和学者。

2.北大和清华的特点与优势

北大和清华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北大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领域具有卓越的学术实力和声望。清华则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表现出色,被誉为中国的"理工科之王"。两所大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

3.北大与清华的学习环境与学术氛围

北大和清华都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的学术氛围。学生们可以在充满活力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中寻求知识的启迪,与优秀的师生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此外,两所大学还提供丰富的社团活动、实习机会和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如何选择北大或清华

选择北大或清华是一个重要的决策,每个高考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志向和发展目标进行权衡。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术氛围,校园环境,发展机会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学长学姐的经验和意见,进行咨询和交流。最重要的是,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大学。

拓展知识:中国其他一流大学

除了北大和清华,中国还有其他一流的大学值得考虑。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它们在学术研究、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和声誉。选择大学时,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参考相关的大学排名和专业评估,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北大和清华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但还有其他一流大学也在不断崛起。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参加高考并获得优秀成绩,选择大学时应该考虑自身的兴趣、专业前景和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无论选择哪所大学,都希望每位高考生都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我从1950年入北大中文系,中间休学一年,1955年毕业。这段时间内,曾受到多位大师的教诲。现将从学于浦江清、周祖谟二位老师的一些往事记录下来,以示景仰与纪念。

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

——回忆浦江清

先生

“后进何人知大老!”现在的喜爱文学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可在三四十年代以至解放初,清华园“双清”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就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两位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当时还有人为此出了一条上联,“浦江清游清江浦”,求对下联,条件极苛刻:1.回文;2.偏旁要一致;3.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听说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成为绝对了。

浦先生(1904~1957)1922~1926年间在南京的东南大学外语系学习并毕业。在校时得到学贯中西的吴宓先生的赏识,毕业后推荐到清华研究院的“国学门”,做陈寅恪大师的助教。从此转学中国学问。因工作需要,还在陈先生指导下,自学了梵文、天文学等学术,可说是学贯天下与中西的博学之士。1929年“国学门”撤销,浦先生转入中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整入北大中文系任教,直到逝世。

先母常对我说起一件往事,即,1931年夏季,朱佩弦(自清)先生刚和陈竹隐先生订婚,在中南海租了几间房,过精神恋爱生活。陈先生是我外祖母和我母亲的朋友,她是成都人,负笈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学院,是齐白石、溥西园等先生的弟子,在北平的文艺界相当活跃,有时在真光**院或清华大学礼堂参加诗歌吟唱演出,那可是古雅的玩意儿,但却很受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欢迎。可是她在北平没有娘家,有时住我姥姥家。订婚时,我们这边还算大媒和女家的人呢。

朱先生订婚了,就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浦先生还没有女友。于是求我外祖母做媒,将我外祖母的堂妹介绍给浦先生。这位**和陈竹隐先生年岁相仿,二十六七岁光景,当时也算是大女了。相亲地点在北海漪澜堂。浦、朱、陈三先生均出席,女方是那位**、我外祖母、我母亲还带着我。根据迷信的妈妈论儿,相亲时有一个父母双全的婴儿——最好是长子——参加,能促成喜事。我当时一岁多,作为吉祥物的条件齐备,得以与会。可是**相面的结果是,认为浦先生“无寿者相”,此事告吹。浦先生果然享年不永,可是那位**在20世纪40年代中就因子宫癌去世,比浦先生走得还早呢。

那次会见,却出人意料地决定了我的一生。原来,我正玩家母的钢笔,浦、朱两位先生出于礼貌,夸奖了我几句,说将来可以往文学方面培养。家母认真起来,后来果真这么办了,造成我在中学偏科偏得厉害,数理化一窍不通,外语一锅粥,非念中文系不可了。

待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再见到浦先生,已是1952年。1954年秋季,浦先生给我们开中国文学史第三段,即宋元明清部分,助教是吴小如先生。第一学期由程毅中大学长——原任北京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和我担任课代表。浦先生那时身体已经很不好,早上起不来,课时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有时上课铃响了,老师未到,我们两个人就到燕东园浦先生府上去,侍候老师穿衣戴帽,常用浦宅的一辆女式自行车前推后拥,把老师载到课堂上来。浦先生是会唱昆曲的,他教元明戏曲,常采用吟唱法,意在熏陶。他老人家很认真,迟到的时间一定要补上。这可苦了大伙儿啦。毕竟我们那时是国家供给制,供饭,12块8毛一个月包伙。每天大米白面,四菜一汤,中午经常吃小炖肉,八人一桌。若与别的系合桌,去晚了就只剩下粉条子啦。再说,大师傅还等着清扫食堂呢。浦先生拖课半小时是常事,有时能达到一小时。众人大有罢课之势,课代表夹在其中受苦。第二学期起,我就激流勇退,把这差使交给将要成为我爱人的李鼎霞啦。在下曾有打油诗一首:“教室楼(按:今为第一教室楼)前日影西,霖铃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声咽处,回肠荡气腹中啼!”现在想来,让老先生讲基础课未必是上策,要因人制宜。

可是浦先生是十分爱学生的,很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下去。一个深秋的晚上,程大学长和我去见他,他执意要送我们出来,说遛遛。途中手指星空,大讲起天文来。可惜我们哪里听得懂!看到我们茫茫然的样子,老师大约失望了,以后不再提起。

徐枢大学长——就是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的那位了——是我班学习语言学的尖子,从二年级开始就发表相关的小文章。毕业前吕叔湘、张志公两位先生分别召见过他,均有罗致于门下之意。可是那一年中等专业学校大发展,我们班毕业分配,有一部分就分到那里去了。徐大学长分配到电力学校,语文不是那里的主科,徐大学长有点郁郁不得志的心态。有一天,他遇见了浦先生,把胸中的郁闷向老师说后,浦先生却说:“你可以研究电嘛!”过后,徐大学长向我说了,两人哈哈大笑。细一想,老师有深意存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要抓住“研究”不放就行。因而我此后每到新岗位,一定服从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废研究,多少干出些名堂来。都是受“研究电”的启发啊!

程毅中学长分配到西安石油学校教语文。1956年,北大又招研究生,他想考,就近托徐枢学长去问问浦先生。想不到浦先生说,不用考了,由浦先生向系里说,从西安要回来就是了。不久,程兄便“生入玉关”。在那时这样办,是要冒风险的。而程大学长和浦先生并无特殊关系。浦先生晚年指导的几位研究生和助教,如程毅中、傅璇琮和赵齐平,后来都各有建树。老师的独生女浦汉明那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默察老师对于她的培养和期待,绝不如对几位研究生那样殷切。汉明毕业后分配去青海,师母也没有留难。可见先生以学术为公器的襟怀。我常诵陆放翁的名句:“天下英雄唯使君!”

浦先生逝世,时为教研室主任的游泽承(国恩)先生代室内的研究生和助教们做了几副挽联。程毅中读给我听,我对其中一副的最后两句印象深刻。但我的感觉是,此联风神绵邈,恐非老成人游先生的笔墨,而是出于惨绿少年之手,八成还是程兄的手笔。那就是:

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

周燕孙老师二三事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燕孙(祖谟)老师,于1995年1月14日凌晨3时1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作为一名老学生,我很悲痛。吴小如老师以我追随周老师多年,指令写些资料,以为纪念。师命不敢辞,惟是每忆师门,黯然凄怆,思绪纷乱。拉杂写来,略存大意而已。

笔者1950年入北大中文系,周老师时年36岁,是系中最年轻的副教授,风华正茂。越年,师在沙滩北楼二层中文系资料室内开设“工具书使用法”一课,是为解放后本系首次开设,一至四年级均可选学。老师风标卓越,语音清亮,讲解明晰,论述层次井然,辅以手把手的实习教导,深受同学欢迎。某日,授正课毕,尚有余暇,周老师意兴风发,便开示求学门径,大意为,不可光听老师讲解,要自学。自学的主要方法就是钻图书馆。可以多方面浏览,时间长了,自能由博反约。并举出自己读书的一些例子,以为证明。我当时听了,极为钦佩。不料老师话音刚落,便有一位高年级负责同学把老师请了出去。片刻返回,见老师面带愧色,立即检讨说,某同学批评,说是现在已经解放了,不可再引导学生钻图书馆,脱离现实。所以刚才所说全部作废,并愿在此深刻检查云云。我心想老师前面说的不错,从此按老师受批评的话去办,终身受益。后来读到毛主席的一句语录:“要自学,靠自己学。”深感与周老师所说不谋而合。

不久,抗美援朝开始,接着是知识分子第一次大规模“洗澡”。周老师属于历史清楚的青年教师,安排在第一批,有为老教师示范之意。地点仍在系资料室,全系师生代表云集。我缩在屋角小板凳上,可负有记录之重任。周老师检查后,罗莘田(常培)先生以恩师的身份率先发言。其中提到的两件事于今记忆犹新,一件是,周老师于1932年入北大中文系后,颖发秀出。当时中文系分文学、语言文字、古籍校订三组,大二分组,周老师原意入文学组,沈兼士先生面命曰:“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字组每三年必有健者出。前者魏建功,后有丁声树,继起者其在君乎!”周老师因而感奋,决意入语言文字组,努力攻读,英年即有所树立。另一件是,当时任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先生曾多次放出风来,要觅周老师一谈,周老师始终回避。其时,欲登胡氏龙门者极多,惟有周老师胸怀恬淡,云云。30余年之后,笔者与周老师已建立一种家人父子般的关系,一日,于侍坐时请教此事。周老师说,1932年清华入学考试,陈寅恪先生出了一个上联“孙行者”,周老师对以“胡适之”(后来知道同时还有张政先生等几位也如此作答)。北大、清华同时录取。周先生以清华学费贵,乃入北大。胡院长听说有这样的学生来了,就放出风来,叫周老师到东厂胡同他家里谈谈。周老师认为,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骤然晋谒,有攀附之嫌,正派的求学者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笔者闻之,肃然起敬。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1953年秋季始业时,周老师在北大首开“现代汉语”课,三四年级同堂上课。四年级的课代表是褚斌杰学长(现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三年级的就是笔者。褚大学长临近毕业,事情较多,我就当仁不让地兼任此课的“全权总代表”,常常去见周老师,登堂始于此时。犹忆初到北大中关园280号谒见时,老师殷勤问及我的志愿,意思是愿不愿意从事语言方面的科研工作。我直率地回答说,自己是大舌头,发音不清,在这方面恐怕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是,愿意在别的方面跟老师学习。老师听毕微微颔首,不以为忤,此后反觉师生关系近了一层。40年来,除了经历风雨的时刻不敢去连累老师以外,差不多每月总得趋谒一两次,面聆师教,师生之间渐渐地有了一种很深的感情。

凡是与学术和文史资料有关的话题,老师天上地下,无所不谈。限于篇幅,举例以见一斑。

一次侍坐时,周老师讲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做到的两点,一点是,要把该项学术的最基础的几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懂,最好是学着给那几本书作注。老师举自己的研究为例,如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就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托,校勘宋本《广韵》,后来做成《广韵校本》,1937年行世。这是周老师出版的第一部书。周老师强调,此种打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在年轻力壮时加紧干,终身受益。另一点是,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老师也举自己的研究为例,如《唐五代韵书集存》和《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都是开辟一大片广袤领域的总结性著作,是后来人在这方面从学的起点站。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周老师对当代某些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方向颇致不满,认为往往“大,空,不能脚踏实地”。

周老师待人礼貌极为周全,20世纪50年代笔者在校学习时,周老师骑自行车在校内外行驶,遇见学生向老师敬礼,一定下车握手,寒暄几句,这一种做法在当时的北大可说是独一份。笔者曾屡次建议老师不必如此,周老师答以“习惯了”,并教育笔者要养成讲礼节的良好习惯。从此我努力跟老师学各样的礼节礼貌,并竭力使之成为习惯,自觉于转化气质作用极为得力。

不过,周老师断非板起面孔的人,有时和老学生也开开玩笑。笔者与老师通电话,常常以“老师要是没有别的指示,学生就跟您请假了”一句结束,周老师有时就说:“请假?我不批准!”“那么,学生可就要逃学了。”于是在笑声中结束。此事在老学生中传为笑谈。

限于篇幅,只可走笔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