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皇帝顺序?

2.中国历史上的庙号祖、宗、帝是怎么来的

中国历代皇帝顺序?

高考理宗文宗-高考文宗考什么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

上古时代

秦朝: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汉孝昭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汉平帝刘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

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刘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汉质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l、文帝丕黄初7年。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2、后主禅建兴41年。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吴:公元222--28o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吴大帝孙权(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吴景帝孙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吴末帝孙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晋:265--316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317--4o2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1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11、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国:304--439年

十六国·汉·前赵:光文帝刘渊(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刘聪(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灵帝刘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刘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国·成汉:武帝刘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寿(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归义侯李势(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国·前凉:昭王张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张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张骏(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张重华(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张曜灵(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张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冲公张玄靓(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归义侯张天锡(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阳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义阳王石鉴(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兴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国·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国·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国·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键(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历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坚(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后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后秦:武昭帝姚苌(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兴(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后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国·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宝(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国·北燕:惠懿帝高云(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冯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冯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国·西燕:济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冲(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随(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凯(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瑶(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东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归(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炽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后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国·后凉:懿武帝吕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灵帝吕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后主吕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国·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秃发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秃发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国·北凉:武宣王段业(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逊(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无讳(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国·西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废主赫连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后主赫连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420--479年。共60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裕永初3年。

二、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三、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四、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五、废帝刘予业永元l年。

六、明帝刘彧秦始8年。

七、后废帝刘昱元徴5年。

八、顺帝刘准升明3年。

齐:479--501,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建元4年。

二、武帝肖赜永明11年。

三、废帝肖昭业隆昌1年。

四、废帝肖昭文延兴1年。

五、明帝肖鸾建武5年。

六、东昏侯宝卷永元13年。

七、和帝肖宝融中兴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衍天监48年。

二、简文帝肖纲大宝2年。

三、元帝肖绎承圣4年。

四、敬帝肖方智绍泰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二、文帝陈倩天加7年。

三、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四、宣帝陈顼太建l4年。

五、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23年

2、明元帝嗣15年

3、太武帝寿28年

4、文成帝睿14年

5、献文帝弘6年

6、孝文帝宏29年

7、宣武帝恪16年

8、孝明帝诩12年

9、孝庄帝子攸3年

10、节闵帝恭1年

l1、安定王朝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2年

2、文帝宝炬17年

3、废帝钦2年

4、恭帝廓3年。

北齐:550--577,共28年,五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10年

2、孝昭帝演1年

3、武成帝湛4年

4、后主纬11年

5、幼主恒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l年

2、明帝毓4年

3、武帝邕18年

4、宣帝赟1年

5、静帝阐2年。

隋朝:58l--6l8杨姓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开皇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1--600、仁寿60l--604)

二、炀帝杨广大业12年。

三、恭帝杨侑义宁1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618--907李姓建都:长安

一、高祖渊武德9年。

二、太宗世民贞观23年。

三、高宗治永徽34年。

四、中宗显嗣圣1年。

五、武则天垂拱21年。

六、中宗(复辟)神龙5年。

七、睿宗旦景云3年。

八、玄宗隆基先天43年。

九、肃宗亭至德7年。

十、代宗豫宝应17年。

十一、德宗适建中26年。

十二、顺宗诵永贞1年。

十三、宪宗纯元和15年。

十四、穆宗恒长庆4年。

十五、敬宗湛宝历2年。

十六、文宗昂太和14年。

十七、武宗炎会昌6年。

十八、宣宗忱大中13年。

十九、懿宗漼咸通14年。

二十、僖宗儇乾符15年。

二十一、昭宗晔龙纪16年。

二十二、哀帝祝天佑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0年。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共16年。朱姓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开平6年。

二、末帝友贞乾化11年。

后唐:923--936共14年。李姓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同光4年。

二、明宗嗣源天成8年。

三、愍帝从厚应顺l年。

四、废帝从珂清泰2年。

后晋936--946共1l年石姓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天福7年。

二、出帝重贵开运4年。

后汉947--95o共4年刘姓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天福2年。

二、隐帝承佑乾佑2年。

后周:951--960共10年郭姓、柴姓建都:汴梁

一、太祖威广顺3年。

二、世宗荣显德6年。

三、恭德宗训l年。

十国:

前蜀:9o7--925建都:成都

一、王建12年。

二、王衍8年。

吴:892--937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15年。

二、杨渥3年。

三、杨隆演10年。

四、杨溥17年。

楚:896--95l建都:长沙

一、马殷35年。

二、马希声2年。

三、马希范15年。

四、马希广3年。

五、马希萼2年。

六、马希崇1年。

闽:897--946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40年。

二、王延均3年。

三、王昶4年。

四、王延义4年。

五、王延政3年。

南唐:937--975建都:金陵

一、李升7年。

二、李璟19年。

三、李煜16年。

荆南:901--961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22年。

二、高从海20年。

三、高保融12年。

四、高保勗1年。

五、高继冲1年。

南汉:905--971建都:广州

一、刘隐12年。

二、刘? 32年。

三、刘玢1年。

四、刘晟l6年。

五、刘鋹l3年。

吴越:893--978建都:钱塘

一、钱鏐41年。

二、钱元瓘10年。

三、钱佐6年。

四、钱倧1年。

五、钱俶40年。

北汉:951--979建都:太原

一、刘崇4年。

二、刘钧l4年。

三、刘继恩l年。

四、刘继元1l年。

后蜀:933--965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1年。

二、盈昶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共1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4年。

六、神宗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0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0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至大,在位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

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绍宗朱聿键(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

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圣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颙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载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统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扩展资料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

如孔子说过“丈于朝”,中文所谓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者政权的意思,有“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 ” 的观念。?

因此“朝”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统治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并非等同于现代定义的“国家” (国在中国古代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诸侯国”,是一种地方政权管理单位)

“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 “朝代” 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区分某政权的执政时间,所以往往会有“朝代”存续时间与“王朝”的国祚重迭的情形。

“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政府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朝代

中国历史上的庙号祖、宗、帝是怎么来的

1、太初祖: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黄帝为新太初祖。

2、始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被称为始祖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子孙做了皇帝之后,开国皇帝通常为了强化皇权的威严,通过追封自己的祖先为始祖皇帝,来展示自己的皇统。

3、太祖:这是自从汉太祖刘邦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刘邦最初的庙号是“高祖”,后来汉景帝即位后为刘邦重上庙号“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4、烈祖:烈祖同样是王朝开创者或复兴国家的君主,但与太祖、高祖、世祖比他们开创的基业有限,仅能割据一方。

5、高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李渊、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

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蕞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6、圣祖: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圣祖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后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被游牧民族吸收,正式作为帝王的庙号。在中国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元圣宗孛儿只斤·察合台。

7、世祖:一般作为新时代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人物的特定庙号,例如北魏太武帝、南齐武帝、元代的忽必烈、清代的福临等庙号都是世祖,大抵上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却开创了新时代。世祖偶尔也可作为立国者的庙号,如东汉的刘秀、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有时也可指世系转移,宋孝武帝、北齐武成帝、陈文帝、朝鲜世祖虽然建树不多但到他们这一代世系传承转入旁系,这和世宗类似。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有时将世祖写成代祖。

7、统祖: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陈胡公为新统祖。?

8、王祖: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田安为新王祖。?

9、太宗: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商太宗算起,历史上庙号太宗的将近30人,这其中有北魏明元帝、宋明帝、梁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宋明帝、梁简文帝等少数几个,其他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10、世宗(代宗):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也就是世系偏移,支系入继大统,汉武帝刘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馆陶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

11、高宗: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君主一般都处于王朝中衰起点,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庙号代表的则是功过参半,他建南宋于江南使得当时的局势并没有进入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是他的功,但却假借秦桧之手除去了岳飞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将则是他的过。

清高宗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统治者,他使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但是他过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他留给嘉庆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奢靡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的高宗庙号。也是功过参半。

12、显宗:正统王朝有两个显宗,分别是:汉显宗刘庄、元显宗的孛儿只斤甘麻剌,是皇帝后对他的的美称。

13、仁宗: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这在蒙元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14、中宗: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元帝)、唐中宗。

15、孝宗:这个庙号的皇帝也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

16、英宗: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多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还有两场,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夺门之变。其实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长,的时候也才38岁,享年和宋英宗差不多。

17、穆宗:穆宗都是短命君主,唐穆宗、高丽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英年早逝。

18、神宗:神宗名褒实贬,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将国家搞的一塌糊涂。所以清朝也不选神宗作为庙号。

19、德宗:德宗也不是什么好庙号,有此庙号的皇帝——唐德宗、西辽德宗、清德宗有个隐藏共性——遭遇战乱一路向西逃。

没有帝的庙号。

扩展资料:

起源商朝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庙号废止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