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公示什么意思-录取结果公示怎么写
1.拟录取是什么意思
2.高校自主招生 个人陈述怎么写好?
3.公示和公告的区别
拟录取是什么意思
拟录取是一个官方用语,意思是录取了,但是正式的通知还没有下来。拟录取并不等于已经录取,还是有可能出局。相当于在录取前透露一个消息。就是调取档案,审查,只要档案不出问题,那就确定录取了。
拟录取和录取间差一步,就是教育考试院审核。在录取过程中,准备录取考生的学校,会把所有拟录取的考生的名单,送到教育考试院去审核盖章。所以,拟录取到录取差官方的批准确认。
“拟录取”多数出现在企业招收员工的考察试用期,期间表现出色的员工就会被拟录取,但是拟录取还是不等于录取。
扩展资料:
拟录取后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注意:
1、查询录取信息,核实录取院校名称、批次及专业。
2、查学校信息,确认学校学历教育资格。
3、查录取通知书内容,核对校长签名和学校盖章。
4、查邮寄信息,了解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轨迹。
百度百科-拟录取
高校自主招生 个人陈述怎么写好?
高校自主招生的积极意义
实行自主招生是改革“大一统”高考体制的有益尝试。多年来,统一高考体制为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对于促进人才成长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高教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被人诟病的弊端:由于统一高考的高度“统一性”,从内容到形式的“大一统”,导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由于它“分数说了算,素质靠边站”的录取原则,不少学有专长的学生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把学习时间和精力分散于众多考试科目,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求异创新思维。而自主招生使招生形式变得灵活多样,改进了传统的选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便于综合考虑考生德智体美发展情况及获奖、特长等因素,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更加注重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引导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教育转变。
实行自主招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专长教育的需要。自主招生有利于高校独立自主地取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招生形式,打破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试题、统一评卷、统一录取标准的呆板模式,为考生提供多次入学考试和深造发展的机会。自主招生有利于高校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面向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培养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为社欢迎的人才。
实行自主招生是保持和培育高校专业优势、学术优势,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才有利于鼓励其在学术、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声誉等方面开展竞争,优化高等教育在社会范围内的组合配置,密切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主体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诸方面的合作,形成高校与社会之间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办学机制,扩大高校的投资渠道。只有赋予招生自主权,高校才能根据师资储备、学术专长和市场变化,优化教学配置,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一流大学。
实行自主招生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愈来愈要求教育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愈来愈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国际竞争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需要,国内的学生能出得去,国外的学生能进得来。与此相适应,高校招生就不能只听命于上级的“大一统”安排,而应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交流条件,实现高教在国际范围的优化配置,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留学生,提高高教的国际化程度,增强高教的国际竞争力。
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取向
凸显个性,防止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高考。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应凸显个性与特色:选才标准应体现个性化的特点,既发现挑选学业成绩或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又发现在科技创新、文学、艺术、计算机网络、道德品质等方面突出的苗子,并给突破传统的偏才、怪才开通绿色通道;选拔考试要体现个性,除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综合测试外,还应进行专业倾向、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测试,选准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同时也给考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整个招生工作要体现包容性强的个性化办学理念,以选拔既“适合学校发展”又“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
把握共性,依靠多方力量解决几个难点问题。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跟踪记录系统、杰出品质与特长的社会认定系统、自我约束与社会监督系统,既是搞好自主招生的带有共性的基础工作,又是目前还未能解决好的几个难点问题。为此,一是要与中学密切合作,建立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跟踪记录系统,客观地记载和评价中学生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利于高校遴选适合人才。二是高校可以和知名社会团体、规范专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和其他权威机构,制定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评价指标体系,联合组织一些公正的竞赛或专业水平认定活动,从优胜者中自主选拔有杰出品质与特长的学生。三是建立有效规范招考部门、高校、中学和其他评价机构的约束与监督体系,做到考查标准刚性化、录取过程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明确方向,创造条件实行有比例控制的完全自主招生。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仍是基于高考模式下的有限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一般仍要参加当年高考,达不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再有特长和潜力也不能录取。但是,因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考试选拔体系,在提高命题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提高选拔效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可降低招考成本。为了利用统一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各自的适应范围与优势,从长远的改革方向看,宜取有比例控制的完全自主招生。所谓有比例,一是指高校自主招生数占当年招生数应有比例限制;二是指高校自主招生也要有一定的比例限制,所谓完全自主,是指高校自行组织考试,自行决定录取,录取后的考生不需参加统一高考。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招生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初始环节。为此,有必要借鉴经济改革中赋予企业自主权经验,改革高考体制,让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水平大学依照法律和政策实行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试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
4月1日、2日,1185名在首轮资格测试中胜出的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了复旦大学光华楼,参加了这所名牌大学组织的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复旦大学的这次自主选拔录取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之所以被人们誉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复旦大学的这次“试验”是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一次突破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国内部分高校推行了5%自主招生的政策,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招生是在学校考查的基础上,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录取的。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和高考分数线仍然是其主要的录取依据。而复旦大学的这次“试验”之所以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是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高校不以高考成绩为硬性标准,而是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才评判标准和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招生,即学生录取与否不是由高考成绩说了算,而是由面试成绩说了算,由学校说了算。我认为,这一改革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减轻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集中录取制度带给家长、学生、学校、教师的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选拔有特色、专长和潜能的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这次“试验”取得了成功,将促使人们去寻找、尝试高校招生录取的新路径,而那些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路径,将打破基础教育对高考的迷信和依赖、突破高考的桎梏,这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以及高考本身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复旦大学的这次“试验”是高校人才选拔标准的一次突破并有利于带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谁都知道高校要招收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但这一标准在操作层面上却往往得不到落实。我认为,复旦大学的这次改革恰恰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因而其意义非凡、意义深远。
面试时,每位考生都将分别接受5位专家各15分钟的“一对一”面试。每位专家将对考生的气质品格、表达沟通、知识结构、逻辑思维等给出综合评价,并汇总形成最终的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高考成绩对录取结果将不构成影响。参加这次面试的上海行知中学学生蒋林说,面试时,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问题不拘泥于课本,社会关注度的考查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这项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显然,上述做法和这位学生的感受似乎可以说明,复旦大学正在努力施放着那个“重要的信号”。
高校招生乃至高考如何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一直是众多有识之士讨论、探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尚存争议,但复旦大学仍“希望以此次改革带动中小学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培养模式,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秦绍德语)。”我们也希望,这次“试验”对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信号,更是一道曙光、一声号角。
第三,复旦大学的这次“试验”证明高校自主招生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
多年来,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一个很大的忧虑在于这种招生方法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会不会导致“招生腐败”的泛滥。在此次“试验”中,这同样成为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复旦大学设置了科学严密的程序和保障体制,以确保这项改革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施行——学校成立了由15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且事先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面试培训;面试前半小时由电脑随机分配不同专家面试组所对应的考生;专家名单、专家分组名单、学生分组名单均严格保密;考生的面试成绩由一组教授合议后打出;对考生面试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参加面试考生及被最终录取的考生名单都适时在网上公布;拒绝接受“条子生”;整个录取环节主动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和媒体的监督。
“招生腐败”损害的远远不是几所大学的声誉,它损害的是教育公平和几代人的心灵,对此必须坚决遏制、严厉打击。现在,复旦大学在防止“招生腐败”方面作出的积极有效的探索使人们相信,只要程序规范、措施严密、执行到位,真正的高校自主招生同样能做到公平和公正,同样能成为值得人们信赖的招生途径。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其自身存在着不完善,因而还需对复旦大学的这次“试验”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这样的自主招生模式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推广。但我们仍然要为这种敢为人先的“试验”叫好,因为它为我们的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以及招生制度改革开启了思路,而且必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自主招生是大势所趋,希望比例不是5%,而是更多。
南方网讯 主持人: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22所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名单。今年,这些高校将拿出不超过本校招生5%的招生名额,实行自主招生。在改革应试教育呼声日高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主招生的积极意义?
李维:高校自主招生可能是一种趋势。希望今后的名额不是5%,而是10%、15%,甚至更多。常常听说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很有特长,但高考时因为差几分没被录取。当然,这些孩子到社会上也能发挥特长,但大学学习更能促进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我们把基础教育称为“通才教育”,其知识结构是平面的。而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平台上构建塔式知识结构,培养专业人才。这种塔式教育,对于那5%的学生可能非常适合,更有利于他们特殊能力的培养。
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高校招生不宜用统一的、甚至是垄断的标准。就好比评职称,现在我们的职称全国通用。在国外,职称只是聘用单位承认,到其它单位就不一定管用,因为那里不一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同样,一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是由这个地方的发展情况决定的,这个地区的高校也就要按照社会需求招生。
钱奇城:自主招生对高校选拔体系是重要补充。高考这种制度有其合理性,看上去也很公平。但“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并不十分科学。一个学生能否上大学,应当进行综合评定,择优录用。这不是说不要经过高考。自主招收的学生,必须有基本条件要求,而且确实在某一方面很有特长,经就读中学推荐、高校选拔测试确定为优秀,方可录取。自主招生,对于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体制意义很大,对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也有明显导向作用。
中学只能负责“射门”,“球”能不能进还要看高校
周孝放:现在中学生保送进入大学的门越来越小,大约是万分之几。保送生一般都是数理化等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在非学科方面有非常特长的学生,因排在分数线外而上不了大学。从这一点看,自主招生对于特长生的界定更趋全面和科学。很多有发明创造特长但成绩不是十分拔尖的学生,只要能够适应大学学习,就应当让他们继续深造。自主招生的政策,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不是梦想。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引导,想到大学重过“快乐童年”而不好好学习,是不行的。
一项好的措施,要好好执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打个比方,在自主招生中,中学负责射门,但球能不能进,还得看高校。自主招生是要让真正有特长的学生不被漏掉,同时不能给不符合要求的人钻了空子。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同时向社会公开。
梁辰:我和其他两位同学参加了2001年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获得冠军,不知道像这种情况能否作为推荐的对象?说实话,因为课外时间大多花在机器人研究上,我的成绩只能算中等。我个人的理想是能够进入上海交大深造,因为交大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很高。但如果要靠考高分进交大,对我来说困难很大。
自主招生的顺利实施,有赖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陈玉琨:这些年来,保送生名额从5万人减少到5000人,这可能也是不得已。在现有社会诚信体系下,保送制度往往被少数人钻空子。对于自主招生,人们关心是否会走样。比如,一个地方的中学,接到当地领导送来的要求推荐某某学生的条子,校长该怎么办?一个校长推荐10名学生,其中一两个是关系户,有办法制约吗?因此,自主招生能否顺利实施,最根本的是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高考制度仍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自主招生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我一直呼吁建立“先实践后深造”的模式,即高三学生毕业后先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一年或者两年后再进入大学。其好处在于:一是有利于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避免选择专业的盲目;二是有利于高校课程改革;三是有利于中学教育与升学率脱钩,“解放”中学生;四是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沈本良:社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十分关注,普遍希望自主招生能做到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按照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录取考生名单确定必须经过3个环节。首先,通过自主招生学校测试的学生,名单要在高考前在生源所在地向社会公示。第二,凡是公示过的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报考学校同批投档控制线,高招办就要向学校网上投档,由学校决定录取与否;虽经过学校测试但考生名单未及时报到省市高校招生办并公示过的考生,不予录取。第三,录取后的考生名单,再次由生源所在地高校招生办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凡有举报,一经查实为弄虚作者,将取消录取资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社会的疑虑,防止暗箱操作。
陈小亚:我想强调一点,在关注公正性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关注自主招生的本意,即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人们应当花更多的精力研究选拔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这些学生等更为复杂和重要的问题,目前这样的研究还很少。此次自主招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综合考验,对于今后全面推进教育改革非常重要。(
公示和公告的区别
一、词语内涵不同
公告是指、团体对重大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的内容,包括向国内外宣布的重要事项、法定事项等,具体内容应当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招标购中的公告是专业性的或向特定对象发布的,绝大部分不属行政机关公文。公告具有严肃、庄重、权威等特点。
公示同公告的内涵与性质不同。公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事先预告群众周知,用以征询意见、改善工作的一种文体。公示具有公开性、周知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等特点。
二、确定性不同
公告发布的信息与通知不可更改。
公示发布的信息与通知可以后续更改。
三、适用范围不同
公示: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上至国家高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下至各机关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向有关方面或人民群众宣布重要事项的知照性公文。
扩展资料:
公示特点:
一、公开性
所谓公开性,就是指它所写作的内容、承载的信息,都是要向一定范围内或特定范围内的人员公开出来的,是要让大家知道和了解的,具有较强透明度,不存在任何秘密和暗箱操作。
二、周知性
所谓周知性,就是指它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关注它内容与信息的人们都了解是怎么回事,从而参与其事。
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公示的时间要科学合理,不但要反映公示的过程,更要反映出公示的结果,反映出群众的意愿。公示是事先的公示,不是事后的公示。公示的内容是初步的决定而非最终的决定。如果是最终的决定就必须在“公示”前言中加以说明。
四、民主性
所谓民主性,就是指公示的过程与结果,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都是有群众参与和监督,并为他们所认可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