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2.送友人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古诗送友人原文及翻译

3.古代诗人离别的诗歌

4.送别诗如何鉴赏

5.关于柳的送别诗句古诗大全

6.古代送别诗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

高考送别词,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1. 关于描写送友人时的诗句

关于描写送友人时的诗句 1.送友人时的诗句

1、李白(唐代)《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薛涛(唐代)《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3、杜牧(唐代)《送友人》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

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

都门五4、陈宗远(宋代)《送友人》黄梅浦远草萋萋,风细孤帆雨后低。渔笛一声何处作,故山回首白云迷。

5、牟融(唐代)《送友人》有客棹扁舟,相逢不暂留。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官路生归兴,家林想旧游。临岐分手后,乘月过苏州。

6、曹彦约(宋代)《送友人》药裹包回碾臼声,得闲消息病先轻。谓予不信看舟楫,之死无他况利名。

积雨晴边花蒂耐,好风吹外叶声平。只愁岸送樯留后,却忆湘南老友生。

7、崔涂(唐代)《送友人》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2.送友人时的诗句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二、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送友人现代诗

原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②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③去,萧萧班马鸣。 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译文: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

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

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

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写作背景: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

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送友人。

4.描写思乡、送友人的诗句

一、思乡的诗句:

1.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二、送友人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9.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11.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12.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3.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5.送友人时的诗句

送友人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9.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11.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12.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3.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6.《送友人》的诗句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注释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7.送友人 古诗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跨北边外城,

清澈明净的水围绕着东边的城池潺潺流动。

此地一旦辞别之后,

他就像孤独的蓬草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

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 连

离别的马儿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

作者: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带“柳”字的送别诗有哪些

李白《劳劳亭》、王之涣《送别》、杨巨源《折杨柳》、刘禹锡《杨柳枝词》、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 《劳劳亭》:

2. 全文: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3.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4. 译文: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2.《送别》

5. 全文: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6. 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7. 译文: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3.《折杨柳》

8. 全文: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9. 作者: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

10. 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4.《杨柳枝词·其八》

11. 全文: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12.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13. 译文:城外春风吹动酒店旗帜,行人告别已是夕阳西下之时。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

5.《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

14. 全文: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15. 作者: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16. 译文: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6.《淮上与友人别》

17. 全文: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8. 作者: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19. 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7.《送元二使安西》

20. 全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1.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22.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2.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

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

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3.有柳的送别诗句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4.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5.含“柳”的离别诗句有哪些

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 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

(唐) 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庭柳

6、《庭柳》

(唐) 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6.和柳有关的送别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7.带柳字的送别诗句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 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 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8.用柳写送别的诗句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

9.关于柳的送别诗古诗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堤上柳》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忆杨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江边柳》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送友人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古诗送友人原文及翻译

1.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

——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

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

——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

——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1、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2、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3、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6、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7、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8、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9、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

——岑之敬《折杨柳》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1、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1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13、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5、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16、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m.fwsir.com)——李白《劳劳亭歌》17、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8、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1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20、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3.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飞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最美。

出自《诗经·小雅》。

4.折柳送别的古诗 折柳送别的古诗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古代折柳送别的诗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故园:指故乡,家乡。

6.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

7.折柳送别古诗词

折柳送别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

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一、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8.折柳送别的古诗有哪些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9.关于折柳送别的古诗句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古代诗人离别的诗歌

1、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3、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送别诗如何鉴赏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也有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的,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让我们来看看古人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吧:

1、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2、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3、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4、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关于柳的送别诗句古诗大全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一,思想内容

前面已经提及柳永与江淹都把送别与伤感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是说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通过以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三、经典例题举隅

2007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作者翘首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带雨的乌云遮住了大半个山,路途多风雨,表现了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抒发了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综上所述,我们对送别诗的常见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有了概貌了解,有了这个了解,在鉴赏送别诗时可以有一种高屋建瓴的优势。再通过对经典例题的探究,我们会发现鉴赏题的答题步骤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是思想内容方面的鉴赏题,一定要抓住重点意象,赏析情感产生的原因或依据,再明确意象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关于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题,一定要先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鉴赏这种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古代送别诗

1. 关于柳的送别诗句

关于柳的送别诗句 1. 关于柳的送别诗古诗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堤上柳》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忆杨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江边柳》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2. 带柳字的送别诗

1.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 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读音:柳liǔ

释义:(名)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 (名)二十八宿之一。 (名)(Liǔ)姓。 『逆序』 柽~|垂~|旱~|河~|红~|柜~|蒲~|雪~|杨~|花~病|垂杨~ 桺 liǔ 古同“柳”。

笔画数:9

部首:木

含有柳字的诗句: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王维(唐) 《渭城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唐)《竹枝词》

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 关于柳的送别诗或词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

4. 关于柳树送别的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唐白居易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长安新柳唐陈光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五月水边柳唐崔护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柳唐崔橹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新柳唐崔橹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堤上柳唐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赋得长亭柳唐戴叔伦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题柳唐狄焕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独柳唐杜牧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柳绝句唐杜牧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新柳唐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御沟柳唐杜荀鹤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

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泽匀。

谷莺栖未稳,宫女画难真。楚国空摇浪,隋堤暗惹尘。

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龙津。柳唐方干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柳唐韩偓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咏柳二首唐顾云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

长堤未见风飘絮,广陌初怜日映丝。斜傍画筵偷舞态,低临妆阁学愁眉。

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

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

参考资料:

?fr=qrl3咏柳贺知章(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唐)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细叶谁裁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州北路傍老柳树--白居易皮枯缘受风霜久,条短为应攀折频。

但见半衰当此路,不知初种是何人。雪花零碎逐年减,烟叶稀疏随分新。

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

5. 关于“柳”的离别诗

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6. 关于柳的送别诗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7. 关于柳的送别诗或词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4326432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

古代送别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6、《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7、《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1、《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3、《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6、《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7、《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0、《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古代送别诗的名句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8、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0、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1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18、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9、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韦应物《送杨氏女》

20、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觏《秋晚悲怀》

21、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22、玉颜红烛忽惊春,微步凌波暗拂尘。——羊士谔《彭州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

23、春来未有不阴时。——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4、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25、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26、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27、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28、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29、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30、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1、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32、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包融《武陵桃源送人》

33、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34、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35、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36、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37、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38、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39、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40、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41、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42、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43、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44、别离滋味浓于酒。——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45、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江淹《古离别》

46、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7、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8、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49、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50、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51、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52、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

53、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张籍《蓟北旅思》

54、无端更借樵风送。——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55、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56、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57、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58、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古代送别诗赏析三篇

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古代送别诗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赏析:“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赏析: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赏析:“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赏析: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赏析: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古代送别诗大全精华句子推荐

自古多情伤离别,在离别的时候为了表达依依不舍心情的诗句,古代诗人们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表达和同窗好友的深情厚谊呢?引用 古代的送别诗 非常适合,愿您仔细欣赏。

一、古代送别诗大全(优美诗句)

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

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杂曲歌辞?别离曲》

3.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5.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6.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

9.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

13.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曹》

1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

15.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16.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

1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1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

2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

二、古代送别诗大全(完整古诗)

1、《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别离》

唐·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3、《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15、《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6、《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7、《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18、《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9、《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0、《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两句诗词的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诗词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百度百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