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由于今年高考没考上大学,想复读明年考上大学,于是2012年7月26日占得无妄卦,问本人应该吗

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10年的高考题 RT

3.易经第二十卦占考运

4.求解周易十三卦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 求问高考成绩是否理想,能否考

2020年高考关于易经的题目,高考易经试题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汉字的来历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字的来历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汉字的小故事

从前,有位姓张的私塾先生,聪明绝顶。有一次,有个财主为儿子请老师,写了张布告:“本宅欲请一位教书先生,但伙食简单,酬金微薄。”许多先生看了看,摇摇头走了,他们知道这家财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啬鬼。哪知这位张先生持了布告,却笑着点点,应聘云了。大伙都说先生“鬼迷心窍”。张先生只说了句:“等着瞧吧!”便来到财主家。

财主见“上钩”暗自庆幸。在谈到待遇时,他担心先生变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约,亲手画押。

先生毫不犹豫地立下字据,写道:

“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后满心欢喜,认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据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离开了。

十几天过去了,先生的饭桌上,顿顿只有杂粮、小菜。先生实在难以下咽,便叫来财主。财主意识到先生要说什么,笑着说:“你看,这协议书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装吃惊,严肃地说:“哦,给我看看。”财主递过文约,先生说:“你听好了——‘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财主听得目瞪口呆,睁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确,一字未改呀!财主扳起面孔,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自认倒霉。饭桌上加了几道荤菜,仍然暗自庆幸,吃饭虽讲究些,不用付学费也不错。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财主算帐,要求付学费。财主哪里肯给,二人争执不下,便带上字据,一同到县衙评理。县官问明了情由,让先生拿出字据念了一遍,听完最后一句,县官惊木拍案,向财主大喝:“你这刁民,字据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赖先生的学费!”责令财主当面付给先生学费。

“氽”、“汆”和“籴”“氽”、“汆”和“籴”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义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汤”、“汆丸子”“汆黄瓜片”。

“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就是买进米。“米”可借代粮食,所以“籴”泛指“买进(粮食)”,如“籴米”、“籴麦子”。跟“籴”相对的“粜” tiào ,则是“卖出(粮食)”。

最后,让我们把上面的辨析编成口诀,以便记忆:人( rén )浮水上读作 tǔn ,入( rù )水煮炸念作 cuān ,出米为 tiào 入( rù )米( dí ),拆字会意不难判。

汉字的来历故事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有位老诗人姓潘,笔名浪波,当过省文联主席。熟人和下属,皆称潘主席。场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适。但也常有初见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个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有人给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孙怡、赵怡。你在家随便怎么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见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着孩子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们说:“这是孙怡。”对方不喝多也得犯晕:哪冒出这么个小姨?

有人带外孙上街,偶见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时反应不及,拉过外孙说:叫朱姥姥。外孙可不是省油灯,他立刻说: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实叫姥姥就行。

汉字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猪马牛羊狗猫兔鱼虾虫,一旦与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后面的词。在报社,编辑简称编,碰上姓马牛杨的,就不能简为马编牛编杨编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编?

开花。”

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一个卖鱼的喊道:“鲜鱼!”这时,一个卖泡泡糖的紧接着喊:“泡糖! (泡汤)”那个卖鱼的听了,对那个卖糖的人说:“哎,你为什么说我的鱼泡汤了啊?”他们越吵越凶。就在这时,一个卖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斗呀)”一位治安员走了过来问:“还有谁在和他们吵架啊?”正巧一位卖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员听了以后说:“那好,把你们四个一并带走!”……

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

汉字数目字分大写和小写两种,一种为小写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另一种为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这些数字。可了解这些数字的人并不多。记得199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就曾考过这方面的知识。结果那道考题成了当年难度系数最高的试题。下面就汉字的十个大写数字,为大家简介如下。不当之处,请指正。

汉字大写数字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汉字并不是从先民创造出来后就直接用来表示数目的。

“壹、叁、伍”是最早用作大写数目字的文字。

“壹”最初通作“一”,表示专一的意思。到了春秋时期,“壹”被用作数字。如《管子》“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且壹见。”

“叁”本是“参”字的俗体字,很早时就通用作“三”,表示“三”这个数目。《左传》就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后来不知何时,这个数目字“参”就写作“叁”了。

“伍”本义指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后来就通用为“五”,表示“五”这个数目字。如《易经》:“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里的“参”和“伍”都是阴阳爻相的位置数字。

“陆”和“柒”是何时被借作数目字的,查阅了许多书籍,没有看到更具体详细的说法。但在《说文解字》里,“陆”是形声字,本义指陆地;“柒”是“漆”的俗体字,也是形声字,本义是指一种木名。

“贰、肆、捌、玖、拾”这五个数目字,则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被确定为数字大写的。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贰”本认是副职。“肆”从长、聿(yù)声,本义指摆设、陈列,后引申为放肆。“捌”本义是指一种农具,汉《急就章》:“无齿为捌,有齿为杷(即耙)。”“玖”从玉、久声,本义是指似玉的黑色美石。《说文解字》:玖,石之次玉,黑色。“拾”从手、合声,本义是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据说,武则天时代,各地国库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吏。武则天为了加强国库的管理,不给贪赃枉法官吏以可乘之机,让他们不能随意涂改数据,就下令有关部门,统一汉字的数目字。他们就找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笔画繁难的十个文字,作为十个小写数字的另一种写法。这十个文字就成了汉字的大写数字。于是,在武则天时代,就出现了汉字的大写数字。应该说,统一规范汉字数字,用大写数字代替汉字的小写数字,这是武则天的一大贡献,功不可没。

另有传说明朝以前人们记账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汉字和自己创造的一些简单符号,这种记数的方法简单实用,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简单了,容易涂改。这就让一些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机,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迹潦草一些,想辨出真伪真是难上加难。

一些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有趣汉字来历小故事

1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2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3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4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本人由于今年高考没考上大学,想复读明年考上大学,于是2012年7月26日占得无妄卦,问本人应该吗

主变卦 泽地萃(兑宫)

白虎 ━ ━ 父母未土

螣蛇 ━━━ 兄弟酉金 应

勾陈 ━━━ 子孙亥水

朱雀 ━ ━ 妻财卯木

青龙 ━ ━ 官鬼巳火 世

玄武 ━ ━ 父母未土

这个是你的卦,你懂点儿,可以看看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10年的高考题 RT

[译文]无妄卦象征不妄为:至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如果不守正道就是祸患,不利于有所前往。(匪:非。眚:音 sheng,祸患。)

[提示]守正才能无妄。

师:回复于正道,当然就不会妄为了,所以复卦后面是无妄卦。《序卦传》说:“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无妄”就是不轻举妄动、不胡作非为。无妄卦上为乾、为天,下为震、为动,含有“回天而动”的意思。因天而动,即遵循自然规律的正道而动,当然就不会妄为。所以卦辞评断“无妄”为“元亨”,即至为亨通;附加条件是“利贞”,要坚守正道才会有利。反之,如果不守正道就不利,反而有祸,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这是从反面设诫。

徒:我们只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违背正道而“妄为”的成份太多了,有时简直是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做到“守正”和“无妄”,又谈何容易!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

[译文]《彖传》说:无妄,阳刚从外卦来,成为内卦的主宰。运动不息而又刚劲强健,阳刚居中而又应合于下。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和卦义。

徒:这段话比较费解。

师:无妄卦的内卦(下体)为震,它是由外卦(上体)乾的一刚爻来与坤的初爻相交而形成,所以称震的初爻是“刚自外来”;又因为震的初爻处于内卦,按《易》例以少统多的原则,凡二柔一刚均以一刚为主,所以外来的这一刚作为震之初爻,又是“为主于内”。这就叫做“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在刚爻未来之前,坤属阴柔,阴柔为虚。在“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之后,坤变为震,震属阳刚,阳刚为实。阴虚转为阳实,这意味着真实取代了虚妄,所以称为“无妄”。这是以卦象的形成来解释卦名。

徒:“动而健,刚中而应”,大概是以卦象来解释卦义吧?

师:是的。无妄卦形成后,呈下震上乾之象。震为动,乾为健,包含着“动而健”之义。运动不息而又刚劲强健,这是以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天道运动的永恒性。再看上下二体的中爻,九五的阳刚居中与六二的阴柔居中,上下相应,阴阳相合,万物由此而生生不息。“刚中而应”就是指此而言,这又是以二、五两爻的象征意义来说明天道运动的规律性。这些都是真实无妄的大自然的法则。

徒:这样看来,“无妄”首先要求遵守天道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

师:这正是“不妄为”的根本含义。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译文]由于守正而大为亨通,这是天之道啊。如果不守正道,就有祸患,不利于有所前往。处在无妄之时却要妄行,哪里有路可走呢?天道不保佑,能行得通吗?

[提示]解释卦辞。

徒:只有守正才能实现无妄,才能大为亨通,这是天道的体现。如果不守正道,就必然是妄为,就无路可走,因为那样做是违背天道的。

师:这里反复强调的“天命”(天道),实际上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行事,才是“守正”,才能“无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译文]《象传》说:雷声传行于天下,万物响应,象征不妄为。先代君王因此以此勉励自己,顺应天时,养育万物。(与:响应。茂:勉励。对:配合,顺应,适应。时:时机。)

[提示]顺应天时则无妄。

徒:无妄卦上为乾、为天,下为震、为雷,正是“天下雷行”之象。这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师:冬季处于潜藏冬眠状态的万物,到春季都因雷震而苏醒,应声而惊起,所以春天有“惊蛰”的节气。由此可见天道的规律毫无差错,所以象征“无妄”。统治者应该体会无妄卦象的精义,把它用到国家治理上去,从而勉励自己,一切举措都要像万物闻雷而奋起那样地顺天行事,绝不违背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无妄”,才能利国养民。

初九,无妄,往吉。

[译文]初九,不妄为,前往是吉祥的。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而前往,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意愿。

[提示]起步无妄,前途吉祥。

徒:初九为什么能够实现“无妄”?

师:初九以刚爻居阳位,纯阳不杂,实而不妄,在素质上有利于实现“无妄”。这样,它就没有妄想妄行,一切按照天道规律行事,当然就无往而不吉,能够得遂进取的心愿。初九又象征事情开始的第一步,起步不妄,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预示着吉祥的前途。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译文]六二,不耕种就想收获,不开荒就想种熟地,难道这样做会有利吗?(菑:音zi,初开垦的瘠田,垦荒。畲:音 yu,耕种多年的熟田。则:岂。)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译文]《象传》说:不耕种就想收获,说明六二阴虚而不实。

[提示]寄希望于虚妄,无利可言。 [另注:也有解释为:六二柔正居中,上应九五,不期望刚耕作就有收获,不期望刚开垦就得到良田,故利有攸往。]

徒:企图不耕而获,这岂不是虚妄吗?镜花水月,必然落空,无利可言。这道理并不难懂,但是这种违背常识的虚妄企求在社会生活中却并不少见。六二的虚妄是怎么造成的呢?

师:六二无求实之心,无视于实事求是的行为原则。六二以阴爻居阴位,阴虚不实,因而产生虚妄之求。所以《象传》说它企图不耕而获的原因是“未富也”。在《易经》中,以阳为富、为实,以阴为不富、不实。不富、不实即为虚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译文]六三,不妄为也有灾祸。有人栓系着一头牛,被过路人顺手牵走了,当地居民却遭了殃。(邑:众人聚居的村镇。)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译文]《象传》说:过路人牵去了牛,这就使得当地居民遭了殃。

[提示]虽不妄为,也可能因偶然因素而遭灾。

徒:六三爻辞好像说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邻居把牛拴在路边,被过路人牵走了,我却被诬告成偷牛的嫌疑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真是“无妄之灾”,无缘无故而受灾。这看来是偶然事故造成的,该倒霉的人即使不妄为也无法逃灾。

师:前人对本爻辞往往也是这样理解,如关朗在《关氏易传》中说:“运数适然,非己妄故,乃无妄之灾。”“运数”就是命运、气数。倒霉的事正好让它碰上了,该他倒霉,这是“运数”所注定的。这种说法虽然看到了在偶然性中隐藏的必然性,但是把那种以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归结为神秘不可知的“运数”,当然是不科学的。

徒: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在这里,偶然并非完全偶然,无妄也并非完全无妄。让我们分析一下六三这一爻。首先,六三处于上下体交接处的是非危惧之地,这是很容易惹麻烦的地方,所以他被无端地怀疑株连而致祸。六三本人虽然“无妄”,但他处于虚妄的人和事之中,邻居的粗心大意和妄告无辜,路人的顺手牵“牛”,这都是“妄”。与他人之“妄”相牵连,本人就难以完全“无妄”。我们再看六三的主观因素,他以阴居阳而不正,处于下卦之终而不中。既然本人原来行事就是不正不中,又怎能避免在时间和地点上偶然交叉的意外事件中涉嫌呢?如果六三之为人一向道德高尚,难道会突然被怀疑为偷牛贼吗?既然主观上本来就存在着“妄”,又遇上了客观之“妄”,这样又怎能做到真正的“无妄”呢?

徒:是啊。只有行正才不怕影子歪。

九四,可贞,无咎。

[译文]九四,能够坚守正道,没有过错。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译文]《象传》说:能够守正就没有过错,这是九四本身固有的品格所决定的。

[提示]守正而不妄为,可以免过。

师:九四爻下无所应,又处于“近君”的危地,本来是很容易动辄得咎的。但是它以阳爻居阴位,这象征着刚而能柔的品格,有助于它正确地应付复杂的环境,坚守正道而不妄为,终于得以免过。

徒:六三虽然“无妄”竟也遭灾,九四坚守正道仅能免过。这样看来,三、四这两个爻位的确是危惧之地。

师:处在这种情况下,在主观上自求无妄就够了,祸福只有听其自然。历史上有一种“孤危之臣”,就是这类人物。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译文]九五,不妄为却得了病,不用服药就会有自愈之喜。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而患病所用的药,是不可以试服的。

[提示]无妄而有疾,不必服药攻治。

徒:九五以阳刚居中得正,处于尊位,这一爻从各方面看都是最优越的,无可指责,当然是“无妄”的,怎么会出了毛病呢?

师:九五本身确实是无懈可击,并无致疾之由;现在出了毛病,原因一定来自外部。从爻象上看,九五与六二相应,而六二有“不耕而获”的虚妄之求,九五的毛病可能是受六二的牵连所造成。

徒:既然有疾,又无须用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既然无妄,就没有妄想、妄行需要纠正,就意味着思想行为是合乎正道的;如果用药攻治,岂不是否定和改变自己的正确行为吗?所以,无端地得了无妄之疾,应该坚持守正安常,泰然处之,疾病会不治自除。这是以“勿药”为药,以不治为治。换句话说,只要自己的思想行为是正确的,就不应改变初衷,一切外来的诽谤和非议都会不攻自破的。度过了难关,就会领略到最后胜利的喜悦。这就是“勿药有喜”。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译文]上九,不妄为,但行动会有祸患,无所利益。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的行动,处于穷尽之时也会遭到灾祸。

[提示]时穷难行,行则遭灾。

师:“无妄之行”本来当然是好的,但行动得不是时候仍不好,仍会遇祸。上九处于全卦之终,这是终极之地、穷尽之时,已经无处可行。这时就宜止不宜行,宜静不宜动。上九以阳爻居阴位,刚躁易动,在时穷难行、动则遭灾之时,仍然偏要前行,这样无妄就变成有妄了,因此“有眚”而“无攸利”。

徒:看来,任何事物发展到穷尽之时都不好,即使是“无妄之行”,也会遭遇“穷之灾也”。物极必反,无妄也将转为有妄,好事也将转为坏事。这正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一样。

师:真的,“好事”提倡到了极点,就会变质,产生副作用,变成“坏事”了。例如,过度地宣扬“好人好事”,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假典型”。所以《老子》中说:“智慧出,有大伪。”这样,“无妄”就转化为“有妄”了。

徒:从本卦六爻的情况看,“无妄”这一命题并不简单。

师:六爻虽然大都呈“无妄”之象,但具体情况和吉凶利咎却很不相同:初九起步无妄而获吉,六二希求虚妄而无利,六三虽不妄为而遭灾,九四守正不妄而免过,九五无妄有疾而自愈,上九时穷无妄而遇祸。六爻所提供的行为类型虽然表现出复杂的变化,但其包容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说,欲达到行为无妄,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守正”。也就是卦辞所强调的“利贞”、“匪正有眚”。任它情况千变万化,坚守正道不变,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正如朱熹所说:“《无妄》一卦,虽云祸福之来也无常,然自家所守者,不可不利于正。”二是“审时”。要审察时机和形势,以决定进退行止。最要紧的是主观要符合客观,客观情况变了,主观对策要相应而变。这样,才能在事物的动态变化中不断地作灵活的自我调整,才能确保行为的“无妄”。

看你自己了

易经第二十卦占考运

禅让的 是相生

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它仍然是中医、武术、气功和一些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用它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和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历史探索一种新的方法。

一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来代表和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其实质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比象取类,抽象地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质,并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基本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因此,无论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生长死亡,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五行学说的理论去对应分析,寻其规律。

1、 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等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和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不能滋长;没有克,事物就没有约束,无法维持其正常的谐调关系。历史上各政治集团间的紧密合作,其五行往往有一种相生的关系,如三国时蜀汉与东吴的联合,即是蜀汉之水生东吴之木;各政治集团间的暴力对抗,其五行往往是一种相克的关系,如北宋末年两支起义军领袖宋江和方腊,宋江投降了朝廷并帮朝廷打方腊,宋江的军队名号为宋,五行为木,方腊起义军的名号为方,五行为土(方指四方,具土之性),两者五行关系是“宋木”克“方土”。

反生是指相生关系的两种五行,其中被生之五行很弱,而生之五行很强,结果相生太过,被生之五行不但不能接受生辅,反而受到克制和约束。例如水是生木的,但是水过多反而会制约木,犹如过多的水去浇灌一棵小树,其结果必然是“水多木漂”,小树被淹死。

反克是指相克关系的两种五行,其中被克的五行很强,而克它五行很弱,克它的五行无法制约被克之五行,反而被其克制。水是克火的,但是如果火势很盛,而水很微弱,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蒸发,以至干涸。

反生和反克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特殊形式,是事物之间失去正常依附或制约关系的表现。例如楚汉相争,楚的五行属木,汉的五行属水,本来“汉水”是生“楚木”的,这从刘邦早期帮助项羽攻破秦国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当“汉水”相对强大而“楚木”相对弱小时,水不但不去生木,反而会克制木。所以,“汉水”刘邦再加上一条乌江的水,就反生了“楚木”项羽。再如大夏(史称西夏)五行为火,与金朝并存时,其火本是克金的,但当金朝十分强大时,反而是金克了火,即金朝灭了大夏。

2、 五行的归类

不管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均可以按其性质及作用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现将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分别归类如下:

五 行

方 位

季 节

特 征

颜 色

五 性

朝 代

曲直

秦 宋

炎上

夏 晋 明

四季之末

稼穑

周 魏 唐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

从革

金 元

润下

商 汉 隋 清

表格中朝代的五行归类,是分别按照朝代名称的字形、字义及五行学说的有关理论确定的,即:夏朝五行为火,夏有夏季之义;商朝五行为水,商有商业、流通之义,具水之性质;周朝五行为土,周有周围、四面八方之义,具土之性质;秦朝五行为木,秦乃禾、木之名;汉朝五行为水,汉乃水名,且偏旁带水;魏朝五行为土,魏古字通巍,指山高大的样子;晋朝五行为火,晋乃日照入万物之义;隋朝五行为水,隋本作随,有跟从之义,具水之性;唐朝五行为土,唐有堤防、道路之义;宋朝五行为木,宋乃居之木器之义,且部首为木;元朝五行为金,元为首有乾元之义;明朝五行为火,明有光明、照亮之义;清朝五行为水,清有水洁净之义,且部首为水;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五行均为土,因为都突出其“中”的方位。

二 五行生克史

如果把实现国家主体相对完整统一的朝代名称,按上表转化成五行,不难看出各朝代的更替,往往遵循着五行生克的原则,从此意义上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五行的生克史。

1、夏商周火开文明史 后朝克前朝远古创先河

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是主文明礼仪的,同时火具有壮丽和生生不息之性,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从五行为“火”的夏朝开始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中国进入第一个有史可考的朝代。

克火的五行是水,所以取代夏朝的是五行属水的商朝。如果说商在字形、字义上的“水性”还比较弱的话,其开国国君“汤”之五行也为水,正好弥补了水的不足。另外,商朝曾多次迁都,这除了史学家说的迁都与其内部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外,恐与水的国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有关。

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周朝。远古朝代的更替,开创了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后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后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关系也多为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 汉水漂秦木

在五行理论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为木的秦朝。其实周朝被五行属木的朝代取代,从“春秋五霸”中,就已经显出先兆,在这五霸中,有三霸的国号五行属木,即宋国(襄王)、秦国(穆公)、楚国(庄王),二霸的国君五行属木,即齐国的桓公、秦国的穆公,另一霸是晋文公,晋的五行为火,是生周土的,所以,它的称霸则是打着“尊王”,的旗帜,即拥戴周天子实现的。

由于秦朝的急政暴虐,在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变得十分脆弱,所以秦朝最终被汉王刘邦所灭。本来秦的五行为木,而汉的五行为水,水是生木的,但秦为弱小之木,而汉水较强大,所以当秦汉相遇时,结果是水多木漂,汉水反生秦木。

3、魏土克汉水 晋火反生魏土

取代汉朝的是五行属土的魏朝,此时历史进入魏国、蜀汉、东吴三国时期,蜀汉五行为水,东吴五行为木(因为东方主木),三者的关系是:蜀汉水生东吴木,魏国土克蜀汉水,东吴木又克魏国土。著名的“赤壁大战”就是这三者关系的印证。由于这种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的复杂局势,所以形成了三国鼎立。

取代魏朝的是五行属火的晋朝,晋的五行为火本是生土的,但是,当晋王司马昭及子司马炎的权力极大时,即火很旺盛时,它反而不会生土,而是克土,所以,魏被晋取而代之。

4、晋毁于汉 南北朝归隋 

  晋朝统一全国后,不久便被自称为“汉王”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破,显然,汉与晋是水克火的关系。以后历史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最后是五行属水的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朝大修运河,隋炀帝巡游全国,恐与国号具水性亦有一定关系。

5、唐宋元明清中 所有换代均相克

取代隋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唐朝,后面的朝代更替亦体现为后朝克前朝的关系,即宋朝木克唐朝土(注),元朝金克宋朝木,明朝火克元朝金,清朝水克明朝火,中华民国土克清朝水。

当然,朝代的更替,绝非一克了之那么简单,对此,史学家们早已作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百分之七十的朝代更替是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这显然不是巧合,历史的发展和朝代更替,蕴含着五行生克的理论,也沉淀着中华深厚的文化。

三 历史的经验和规律

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不仅可以解释许多历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可以总结出许多有宜的经验和规律。

1、盛世往往易出现在属土和水的朝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有:五行属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属土的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同时,这两种五行的朝代,统治时间也往往较长,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汉朝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水主智,且水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生发性,所谓“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均阐明了土的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所以,国号为这两种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显现出超凡的智慧,创造出富国强民的盛世,获得长治久安也就顺理成章了。

目前,我们中国正处于盛世阶段,土的敦厚、生发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从现在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并且必将获得长治久安。

另外,属土的朝代后面往往易出现许多小国,这从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时,众多诸侯国跃跃欲试力图争霸,和唐朝后出现五代十国的格局中可以得到印证。其原因也与土为万物之母,有极强的生发性有关。

2、 五行属金的朝代最好战

在我国历朝中,五行属金的朝代主要是金朝和元朝,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

国到1234年灭亡,共119年,几乎是年年都有战争,先是战辽国,后战北宋南宋,再战西夏和蒙古。元朝更是重武轻文,靠武力征服的疆域居中国各朝之冠,自入主中原后,全国各地的抗元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原因为金秉秋天之气,在五行中有从革、肃杀和毁折之性,所以五行属金的朝代自然就比其它五行属性的好战。

3、 从北到南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政治集团间,如果是形成南北对立,往往是北方最终易取胜利。如三国时

蜀汉多次欲攻占北方的魏国,但总不能成功,最终被北方所消灭;南北朝时,南方亦不能战胜北方,最终还是北方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南宋一直想恢复对北方的统治,但结果最终被北方的元朝消灭;中国的解放战争也是从北方打到南方,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其原因是北方的五行为水,南方的五行为火,水能克火,所以,北方向南打就容易胜利,反之则易失败。

4、 同名朝代都是先北后南先西后东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朝代被推翻后,该朝代的“皇亲国戚”往往又会组建一个同名的朝代,但是这个朝代的名称和京城所在地都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如西周后面的东周、西汉后面的东汉、西晋后面的东晋、北宋后南的南宋。中原国土受外族威胁最大的就是来自北方和西方,当北方打来,就往南迁,当西方打来,就往东迁,而北方五行为水,南方五行为火,水是克火的,西方五行为金,东方五行为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战争往往是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

综上所述,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朝代的更替,不仅可以看出朝代更替的大体规律及各朝代的五行特性和特征,同进也可以对许多历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亦有一些特例并非如此,如五行属水的朝代一般统治时间都比较长,但隋朝却很短,只有38年的历史;再如五行属木的朝代或政治集团应有慈善的特性,这从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和宋朝对辽国、西夏及金国的忍辱曲从拿钱求和中可以得到印证,但是,五行同属木的秦朝却是少有的“残暴统治”根本看不到一点木的“仁”性,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四 后 记

初写本文时,以为用五行生克理论解释朝代的更替是一大发现,待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时,才知道,二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记载了。不过,古人多以音韵确定五行,与本文用字形字义确定五行区别甚大,且二千年后又有诸多变化,遂续写之。

泱泱大国,浩瀚历史,非本文只言片语所能说清道明,文中恐牵强附会有之,错误有之,敬请指正。

注:从唐朝到北宋的建立有五十四年属五代十国时期,唐是被后梁所取代,其五行关系是后梁木克唐朝土,北宋是在取代后周建立的,其五行关系是北宋木克后周土,因五代十国成在的时间比较短,其朝代更替亦多为后五行克前五行的关系,故不细述。

本文主要参看书目:

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主编 人民出版社

国史大纲 钱穆著 商务印书馆

实用易经预测方法 冯精志编著 长春出版社

中国古代占卜术 卫绍生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 吴兆基 京华出版社

~~~~~~~~~~~~~~~~~~~~~~~~~~~~~~~~~~~~~~~~~~~~~~~~~~~~~~~~~·

摘自e书联盟 本来想贴个链接,不过里面内容不好怕误导孩子只好复制

求解周易十三卦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 求问高考成绩是否理想,能否考

是风地观卦吗此卦象为大衰之卦因是大艮之象这只是代表物质方面的事儿来论的如从精神方面的事儿来论呢那就恰恰相反不用抬头往上观了就低头往下(地下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看就可以了所以如是正规高考的话则能通过如不是而是其它考试那就另当别论了

天火同人, 上乾下离 乾卦在周易是阳卦,代表天。离卦代表火。看周易要看爻象。每个爻象都有象辞,天火一般表示天地人和,表示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 你最近所谋之事会恰逢贵人。会让你转运。{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而用你目前的状况来说 无论考试结果好坏 都会让你满意 你不会因此事而烦心,这是最通俗的解释。

全部手打 也希望楼主可以拿一个好成绩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