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门古诗文默写,高考必考的古诗文默写

1、满江红

作者: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虞美人

作者: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4、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1.《劝学》(《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文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文中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文中蚯蚓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3. 荀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语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