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五篇

2.读书笔记:读林徽因《一片阳光》有感

3.林徽因《八月的忧愁》赏析

2017林徽因高考_林徽因高中

201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应该怎么写,如何立意审题(点评解析)

 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评卷工作,期间批阅了不少考生的作文,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让笔者心中不由得沉重起来。这之后又读到江苏、上海和河北等各地考生的高考作文,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已演变为重大缺陷,让人忧虑不已。这表明当前国内高中生写作,到了必须正本清源的程度。

  一、高考作文主要症状

  (一)缺少独立思考,没有立场

 从阅卷过程来看,不少考生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照搬既定的观点或者不知所云,缺少思考的分量。比如有的考生从题目材料中引出“不是用来分辨,何必分清?正确定位自己,才可获得成功”。这种写作逻辑本身存在问题,“何必分清”与“正确定位”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无法推导出来。有的考生写《勇于挑战》,但到底“挑战什么?”文章却没有阐释,而接着去写海伦遭遇的困难事例,明显脱离材料论述的范围,思维越走越远。有的考生从材料中父亲话语中的“食用”来引出要重视事物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重视事物的本质,就是清楚它的目的性;重视事物的本质,还要有相应的方法来探索;重视事物的本质,空想或是徒劳就是无意义的。考生写作不是围绕“本质”进行阐释,文章前后素材之间没有关联性,属于典型的“拼盘式”作文,实质上就是所谓的“套作”,就是从题目中引申出观点,然后往自己准备好的文章或素材上套或罗列。出现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考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理解题意如何,更不知道如何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所以只好套用准备好的素材。从考生的问题作文来看,考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作为正确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科学理性的思维。比如有的考生写屈原极端纯粹忠君爱民,写居里夫人修女般“圣洁”投身科学研究,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让考生作文没有思辨性,容易走向偏激和僵化。

  (二)逻辑混乱,不辨概念

 考生的作文,不少出现前后逻辑不通,甚至混乱的状况,导致说理不通,写作内容与中心游离。

 曼德拉没有去分辨监狱长对他的做的一切折磨,没有分辨真假美丑,才使他拥有了大肚量,领导南非人民迎来了解放。假设曼德拉极力想分辨出监狱长对他做的一切,想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么他还会获得人民的信任吗?抛弃不需要分辨之事,勿使分辨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这个文段在行文中逻辑出现问题,曼德拉不去惩处对自己施虐的监狱长,就是“没有分辨真假美丑”?实际上是曼德拉站在人性的高度上的精神品质,但是考生简单化、生拉硬扯,塞进自己的文章中去。监狱长作为公职人员,其暴力行为明显属于违法,假设曼德拉起诉或者惩处他,也是情理之中,于法有据,这样南非人民就不会信任他了?他就不能前进了?曼德拉有一颗高尚的心,从种族和解把握“受虐”这个事,而不是分不分辨的问题。考生的想法与表达显然脱节,需要学会正确的表达。

 考生对概念区分不清,混为一谈,也体现出逻辑上的缺陷。比如混淆“变通”与“变换”两个概念:

 学会变通,寻找正确方法解决问题,你会顺利到达成功彼岸。

 著名作家陈忠实,以大气磅礴的《白鹿原》为广大群众熟知,促使他有此成就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他的父亲。陈忠实青年时期曾因考试落榜而顿感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就在此时,他父亲的话却让他重燃希望,‘你知道溪水是如何流出大山的吗?它们遇到大山,冲不垮它,也无法翻越它,于是它们便绕山而行,变换了方向,便可流出大山。’是啊,变换了方向,就可以流出大山,人生不也如这山间的溪水,如果你不懂得变换方向,寻找正确道路,那最终只能成为一潭死水。

 这个语段在表达上明显的逻辑缺陷,“变通”是指事物因变化而通达,而考生却将“变通”与“变换”混淆,用溪水改变方向的“变换”进行概念的偷换。陈忠实父亲对他的指点与溪水“变换”方向并不匹配,溪水是因势而流,并没有变化通达之意,这个例证用于“变通”不恰切。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考生对不同概念缺乏比较分析,不能准确理解概念,不管是否准确,拿来就用,导致观点与例证脱节。

  (三)语言华丽而空洞

 当前的高考写作,在语言方面似乎陷入了新的怪圈,考生为了让自己的语言华丽出众,长短句或排比句式轮番上场,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或名著满天飞,但读了之后,不少都是空洞无力,毫无文章的表现力可言,涂脂抹粉,味同嚼蜡。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饮一壶清茗,在菊花丛中吟诗作赋,种五柳,饮清酒,赏美景,诵诗书,奏流水,觅知音,生活惬意,把酒对月。

 林徽因在心中修篱种菊,川端康成凝视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海子面朝大海、静候春暖花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吟赏烟岚雾霭,仓央嘉措在雪域白鹿踏雪,康德抬头仰望道德的星空。

 诸如此类华丽的语句在笔者所阅的作文中俯拾即是,不管自己的立场是选择“敢于质疑”还是“抓住主要矛盾”,都在大量运用这些素材。表面上似乎考生的语言功底了得,博览群书,实际上语段优美但不贴切,与主题无关、跟中心脱节,读了让人厌烦。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少考生认为只要语言优美出彩,就属于“发展等级”的范畴,似乎能拿高分,于是得了“优美句子”综合症一般,拼命罗列、大段背诵复制,不管是否是文章需要的,不管自己运用语句是否恰当自然,往往弄巧成拙,显得无病呻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二、对作文写作出路的思考

  (一)鼓励思考,独立见解

 作文写作应是独立思考的展示,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命题、写作和评价应鼓励和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十八岁的青年应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如果还在抒发滥情,盲目讴歌,是很可悲的。当前国内高考作文命题在走向理性,朝着思辨批判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很正确,可以进一步对接美国SAT作文题、法国哲学命题作文形式,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变革。今年山东卷涌现的满分作文之一《向儿童致敬》,考生的独立思想与思维深度就有了体现:

 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的啊!忘记了人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却权威一般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作者向充满探究精神的儿童“致敬”,批判这种精神在世俗面前的遭遇,指出大人社会不但不去鼓励孩子,还去消解和扼杀孩子的探究精神。思辨性是这篇作文得高分的亮点所在,注重深入浅出,正反对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饱满具有表现力,例证准确而有力。

 缺乏独立思考是当前国内高中生的普遍特点,在作文写作中体现得很明显。高中写作指导,必须要破解这方面的瓶颈,作为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大人”判断来限制孩子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批判。而作为作文指导核心的评价层面,要给学生减“套子”,不要限制学生,可以借鉴美国作文教学评价中“写作作品集”模式,避免拘泥于“评分标准”的框架。因为评分标准越细,越容易限制学生的写作视野,局限学生的思维,写作容易走向模式化和僵化。

  (二)深入思考,逻辑清晰

 从高考作文来看,学生有东西可写,但对素材和格言等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语言逻辑不清楚,无法服务于中心。我们要指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我、社会和世界,反思批判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必备的思维特点,也是现代公民素养的必备要求。让作文掷地有声或者鞭辟入里。而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引导和训练,否则是经验或生活逻辑,而不是理性的逻辑。让学生分辨事实,大胆探究,学会如何辨别对错、真伪,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真相,才能深入去探究事物本质。

 要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运用原点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来分析现象,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各种哲学关系,比如因果关系、物质与精神、量变与质变、主次矛盾、内外因、主客观等,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去分析和思辨,深化认识。比如近期的“复旦门”事件,可以让学生思考:先是由表及里,本是思想发动机的大学却沦为抄袭的'对象,不单是复旦大学,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乃至社会都存在的弊病。然后由浅入深:缺少原创的土壤,不仅是教育行业,农业,制造业,文化业乃至思想方面,何尝不处于山寨之中,陷进造假漩涡?这里还涉及到造假山寨大有市场,成本极低,劣币驱逐良币,让抄袭等问题愈演愈烈。进行对比反思:一个没有原创的民族,肯定是没有未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保护原创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并且抄袭极少,这值得中国反思和借鉴。这方面最后要找到解决之道:如何产生原创力?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设计鼓励和保护原创的发展路径。如此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抽丝剥茧,有理有据地分析和表达,而不是东拉西扯。

  (三)恰当准确的表达

 语言的优美是作文发展等级的一个要求,但再优美的表达也要服务于中心,否是是废话空话。好的作文语言应该是言之有物,充满理性的思考,带有逻辑性,服务于中心观点。比如:

 当一个孩子无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走过,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著,与不拘泥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的精神短板被再度削减……

 白岩松曾说:“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的时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得前几日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规停泊,行人无一前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的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那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老练世故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视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这两个考生的语段不追求语言的华丽,没有用大量排比或者修辞,但是表达恰当,有思维的深度,例证严谨,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优秀作文也在预料当中,成为高中生写作的参考和方向。

 写作带有创造性特点,这种创造性注定了的作文的个性化,而高中生的写作,更要有思辨性,有批判能力,而当前国内高中作文写作的现状,实在是必须高度重视,亟待解决。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惟有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旗帜,才会逐步有思想,能思考,会表达,这是写作教学的希望所在,也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三、满分作文四篇

  1、向儿童致敬

 因为一句人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心试着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们这样做了。我不禁要笑了,瞧这么天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中,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许多成人不具备的高贵气质。王开岭在书中写到:“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的敢于质疑的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并接受众人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说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的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善良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众人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发展的距离。当孩子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高贵的求真却被其父视为可笑的一件事。仿佛在父亲眼中,所谓的定理代替了真理,眼中只有瓜豆的食用价值,仿佛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黯然无光。我们该为谁哭泣呢?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疑惑,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的“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能叫那些美好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读的童话”,作者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是不是很值得思考呢?

 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的啊!忘记了人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却权威一般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当一个孩子无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走过,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著,与不拘泥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的精神短板被再度削减……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步入了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求真与单纯无畏不死,我依然,也愿意是个孩子。

  2、实用主义可以休矣

 豌豆是供人食用的,但孟德尔仔细分辨总结出了遗传规律;果蝇是去之后快的,但摩里根仔细分辨,观察除了伴性遗传,正是这两个做着“无用功”的人,让如今的基因工程亮姿焕发,蓬勃发展。

 于是余有叹焉,那个坚信种瓜和豆是用来吃的父亲,是否还会认为小孩扯断茎叶很是可笑!是否还会一盆凉水浇灭孩子探索的热情?那狭隘的实用主义,在真理的面前到底能否抬起头来?嗟乎,实用主义可以休矣。

 莫言曾言:文学的用处,正在于它的没有用处,吾学以当然,钱钟书就是践行这一看法的大学问家。一日,钱老于家中读书,偶遇“破镜重圆”这一典故,心中不解,于是,撇起家中珍藏的古镜,抬手便砸。常人看了是会万般阻挠,高呼“那是个用来收藏的,怎么能砸呀!”可杨绛先生立于一旁,嘴角是无奈的笑意。钱在忙活了一场,终于满意地拾起镜子,扭头言:“这个典故我试过了,没有错。”继而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也许有人会问:这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它的用处正在于钱老解除疑虑时的坦荡,和他身后谈及时内心的底气。

 同样不求实用的还有去年震惊了很多人的薛逸凡。不顾家人阻扰和外界的压力,毅然选择冷门专业——古生物学系。尽管全系只有一个教授,一个她,我由衷敬佩此人的气魄。在这个急功近利的风气下,她如一朵空谷幽兰,不为实用主义蒙蔽双眼。孤身追求内心所向。我相信,如此冷门的专业,在薛逸凡满腔热血的浇注下,也会如一轮红日,挂在天上。

 黄河之水三山下,更替千年如走马。如今全社会都被实用主义笼罩。面对专业的选择,赚钱多的永远是热门;面对科研的成果,有明显的为学的急躁关注;面对企业的运营,“无用”的信誉总被抛至一边。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难道就是让它这样沉沦吗?当然你、她还有我们,一群热血的青年,少年,世界将在我们手中改变!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实用主义可休矣!

  3、以赤子之心辨世道黑白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言:“长大是人必须的溃烂。”我也始终相信,每个深谙世故的大人都曾有一颗分辨是非的赤子之心,只是俗世的荒流将它们易了辙。

 就像故事中的小孩与父亲,小孩执意分辨瓜豆之不同,父亲却一笑了之,是太多的“生活经验”让他放弃了对事实的探索与对是非的辨别吗?

 诗人辛波斯卡发出这样的哀叹:“我们的鹰隼贴地行走,我们的孔雀宣布放弃羽毛,我们的毒蛇在笼前打着呵欠。”一颗赤子之心尽被暮气肢解,辨别是非之能力无处可寻,难道不是如此“生活经验”的世故之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锥心之问。当下,更不该让一颗颗追求事实的心,辨别是非的信念被蒙上世俗的藩篱。

 《小王子》中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让我深思不已。也就像路遥提到过的“曾经的热忱被一点点消磨”。能否在俗世间而不妥协于生活,关键在于能否有一颗去伪向善、明辨是非的赤子之心。

 且不谈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可酣高楼的纯挚风度,近代大学士金岳霖养公鸡、斗蛐蛐之憨态亦让人喜从心来。同样,在学术上他们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让山是山,让水是水”,其治学风尚广为流传。或是真理之先驱顾准,甘愿拆下自己的肋骨燃作火把,只为照亮一途通往光明与真理。学术研究上葆一颗赤子之心,让他们分解精神世界错综复杂的条框与限囿。

 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的时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得前几日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规停泊,行人无一前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的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那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老练世故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视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犹如《人民日报》写到的:“或许善意的环境还需涵养,善意的制度还需托举,我们首先要燃起心中那团熊熊的火。”是的,我们首先要坚守我们那颗赤子之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之精益求精,亦或改革发展之步步为营;无论是个人素养之明善深涵,亦或是社会风气之融洽和谐,一颗赤子之心,一份明辨是非的执念,怎可缺失!

  4、抛却羁绊,接受最后收获

 泰戈尔说:“你只管走过去,一路上鲜花自会开放。”在前行的道路纵使有太多的纷扰牵绊,也要怀有平和的心态,认清本质,实现最后的收获。

 丝瓜与肉豆的须藤缠绕在一起,看似纠缠错综,烦扰牵绊,但种植这两种植物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最后的果实,又何必因其生长过程中必然却无关紧要的牵绊烦恼?人生也正如此,无论在过程上是如此繁琐,只要认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收获的结果才会历久弥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毕生投身于建筑事业,用娇弱的身躯撑起中国建筑的桥梁。在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上,她以一颗满腔热血的心,怀无畏的坚定信念,在吴晗主持拆毁北京城区古建筑时,毅然挺身而出,竭力痛斥谴责,守住了她内心对美好传统的坚定信仰。她的生命中,被世俗牵绊了太多,但她毫无惧色,笃定地认准了自己的方向,以梦为马,无论在建筑方面,还是文学领域都实现了自身价值,收获盈香满怀。

 林徽因如一缕温暖,柔和的四月天的春风,生动地诠释了怎样坦然面对千般,收获最后的结果。

 曼德拉说过,他要以这个世界记住他的温柔。在种族歧视色彩浓厚的南非,他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投身于实现南北人民平等自由的实践中,一生致力于实现南北的和谐,即使他的努力买没有那么快实现,收获最后的希望,他自己也羁绊于牢狱之中长达二十七年,但他没有被眼前的暂时纷扰所束缚,而是选择了远方,便是只顾风雨兼程。

 曼德拉的努力最终使南非成为一个洋溢着民主、和谐、平等的彩虹国。也许在他前行的道路上确实有太多的牵绊,但他没有因走了太远而忘记自己最初是为何出发,最后他选择抛却一切在前行之路上的牵绊纷扰,一路向前,直至收获人生的一片美好。

 多少人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和爱。认清最终的目标,抛弃一切不必要的牵绊,一路以梦为马,直至最后,接受最后的收获,满怀芬芳。

  四、问题作文一篇

  明确目的,坚定目标

 如小孩的父亲所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坚定自己的目标,朝着梦想的彼岸航行。只有明确目的,朝着目标方向航行才能到达目的地。

 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从小就梦想着能够环游世界。可是父亲的嘲讽与打击不得不让他暂时以替别人干活为生。但林清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他从来未放下自己的梦想。干活之余,她就坚持看书写作,最终他成为一名作家并到埃及旅游。

 林清玄之所以能够成功,无外乎心中有梦,明确目的并坚定自己的目标。而名扬天下的世界名车——兰博基尼也是如此才得以走向世界名车的行列。

 兰博基尼在刚上市时还没有很大的名气。一次一位顾客向销售部门反映他的车有问题:熄火事件过长变会使汽车很难再次发动。销售部门立即向总公司报告,总公司对此非常重视。经检查,发现是车子的发动机有问题。经过兰博基尼总公司的检修,车子的发动机进行了升级,兰博基尼也渐渐步入名车行列。

 兰博基尼之所以成为名车,是因为公司部门致力于研制、生产出质量一级的汽车。他们明确自己的目的并力求做到最好,如此才能使兰博基尼成为世界名车。

 人如此,花亦如此。

 生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的普雅花,花穗极大,卫风吹过,花香弥漫整片高原,但它的花期只有两个月,而为了这两个月极为壮观的绽放,普雅花却等待了一百年。在着一百年中,它要经历寒冷的侵袭,狂风的怒吼,但它依然坚持,只为那一百年后的绽放。它明白自己生来便是要绽放的,这是它的目标,所以它坚定目标,历经各种苦难,终于等来了百年绽放的那一刻。

 明确自己的目的,坚定自己的目标,朝着梦想,想着成功努力拼搏。这样便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明确目的,带着目标,向着梦,航行吧!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五篇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著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林徽因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许多矜持的缄默。徐志摩是嗓门最大最不知顾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颇为委婉,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坠机身亡,永远沉寂。

林徽因,女,汉族,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读书笔记:读林徽因《一片阳光》有感

#高考#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多看一些满分作文,写作的时候就能够灵活套用。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五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启发和帮助。

第一篇:“老爹”的智慧

老爹并不是我的亲爹,之所以这么称呼他,纯粹是为了与我那亲生老爸加以分辨。

 老爹是做杠秤的。一手老茧可见他技艺之精湛。没错,老爹已经出师四十年了。

 老爹是拜师学艺的,听说这做杠秤的是一户姓胡的人家。本来是不外传的,可是到了这一代却突然没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蒋叔。他们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蒋叔却对人曲笑逢迎。

 他俩出师之后,在这一条马路两边各自开了一家秤店。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趋单薄,冷清得有点凄凉,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挡在路上也无人问津。

 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铺,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

 老爹就呆在蒋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他俩在后院里摆上一桌小酒,边吃边聊。老爹有点羞涩地问:“师兄,你说我家店铺为啥那么冷清,眼瞅着就要关门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交?”叹了口气,点了支烟,又给拧灭了。

 蒋叔笑笑说:“你怎么就这般榆木脑袋呢?都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来了,有个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老爹听完,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喝完酒,朝蒋叔摆摆手:“那五十杆秤,你自己做呢!”

 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得像条狗。老爹问:“要多少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老爹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的店关门大吉,他在一天夜里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现在,每当有人怀疑斤两有问题,小贩们总是丢下一句:“这是老陈的秤!”那人便作罢了。

 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

第二篇:生命的本质更在于过程

这让我想起韭菜与韭菜兰的故事。韭菜兰作为兰花的一种,因极其类似于韭菜,故得名“韭菜兰”。倘若区别二者差异,仅存在于长熟待取阶段,不仅破坏了世间万物自然规则,也会造成美食的难以下咽。

 世间万物在成长阶段都是以“简”存在。以人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然完成,内心和思想内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标志。倘若以“人的存在仅为存活定义”这是对神圣生命的践踏。如果以这样的规则宣讲传世,缔造出来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项成就某项工作某种生命为基础。若,仅仅以人活着等死校正其意义,这违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显而易见,乾坤万物、日月星辰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是生存、繁荣、湮灭的生理代换。探索万物更应该从本质和存在过程出发,生命的结果也只是存在过程中磐涅的另一种“新生”。

 万物或许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许存在于不同状态、或许相同形式和相似状态存在,这些都不影响对其生命结果的探索。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生命过程存在的意义。

 既然,万物本身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本质追求。那么,对万物结果的探索,不能止步于生命的终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丝瓜和肉豆的藤须虽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两者生命的结果却差异较大。

 不论是肉豆和丝瓜、不管是韭菜与韭菜兰。在生命过程中都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些因素极易被诱导成另一个生命结果。但是,出于对生命探索的尊重,你会发现,很多时间,相似的个性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同身受,诞生的却是差异较大的人生。比如,现代社会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会接触相同的时间,却成不了优秀的“人”。囿于,这是个人对生命本质过程的探索结果。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过于完美的结果,却常常忽略过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与韭菜兰是的佐证,虽然两者结果有异,过程展现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丝瓜和肉豆、韭菜与韭菜兰,每个生命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这些有可能导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离其宗的结果,追求过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义。

第三篇:文显其品,方动人心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阅卷老师点评:

 作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文章首尾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运用恰当。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具有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筹。

第四篇:何处再寻“三友图”

丝瓜和肉豆长到了一起,孩子却要执着于将其分开,这是看到了形式,而大人却说菜是为了吃,这是看到了内涵。再三思索后,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根本。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微博]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点评:

 可深可前,灵活中寻求稳妥。

 今年的山东卷作文围绕丝瓜藤和肉豆角的材料展开,考生须根据材料自主命题。

 这道题材料的导向性相对明显,多角度立意的发挥余地不大,可以从正面(父亲的角度)注重内涵,无关形式或顺其自然不强行改变入手,也可以反其意而行之(孩子的角度)做事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而正面立意的思路相对稳妥,易于理解,相关论据也较为好找,反面立意相对较为新颖,论据搜集相对有难度,较往年的题目来看,有趋于“新”、“活”的特点,对考生立意思维上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五篇:刚柔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林徽因《八月的忧愁》赏析

这几天,不停跑来跑去开会,手头的其它工作也堆了起来,有些忙。更微妙的是,思考更文的时间被压缩的越来越短,就算有了丝丝空闲时间,也会如现在一样在窗边的沙发上坐着发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屋内的寂静中又有缕缕惆怅,若说还有什么是流动的,那就是窗台上那片阳光。

恰巧,女神林徽因也有一片独属于她的阳光。

《一片阳光》

读到这里,我想:每个喜欢文字的人,都是心思敏锐的人。

这种敏锐引发的情感波动没有在心中一闪而逝,而是在心中铺陈开来,细细琢磨。终在脑海中慢慢酿得一壶美酒,这酒香愈来愈浓便如墨般倾泄在纸上。有一天,后来人,如你如我,捧起纸张,沿着笔墨嗅到酒香,沉醉在春日的阳光里。

我相信每个人在这样独处的某个角落,某个时间,某个事物,都有触动你心潮翻涌的时候。就如此刻的我,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中,坐在窗台的书桌前远眺。

目光所及的远处是如黛青山,在晴天能看到清晰的轮廓,连延绵长。近一点是郁郁葱葱树木围绕着的村庄,晚上从这里看能看到一片灯火。

再近一点就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初春,田里的麦苗已经有筷子高,大块大块的绿总是吸引我长久的注视。

离得更近的是学校的小操场,伴着下课铃声冲出来的孩子们会布满操场,随之而起的是风中嘈杂谈笑声。随着季节不同,窗框内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不变的就是窗台上这片阳光,我在这里坐多久它就会伴我多久。一开始它只是照在窗台上,让玻璃翠的叶子仿若有金色的丝线闪烁。接下来它会爬上我的书桌,抚摸女神作品集封面,那个民国时期绝代风华少女的脸颊。再过一会儿它会攀上儿子的书架。等到它撒满我全身时,说明午后胡思乱想小憩时间结束,我该起身上班做那些该做的事情了。

节选的这几段都在描述林徽因最初遇到一片美好阳光的感触。六岁病中独自休养的孩子,心里有了一次极不平常的震荡。

碰巧我在网上找到以这段文本为基础的高考题。

问题:

答案 :

你能答对吗?

结构、内容、主旨、艺术效果,要想回答好问题,还是要读懂文本。 作者由眼前阳光到回忆往事,感悟出生活中总有一些困境,有一些苦恼,但也会有一点感动,一些救赎。人生从来不是坦坦荡荡,花团锦簇。在苦恼和烦恼中也要学会寻找美好的事物,让你摆脱眼前的痛苦,让人生的思想境地得到升华。

这让我想起《布鲁克林有棵树》当中的那个小女孩——弗兰西,一个赤贫美国移民家庭中的小姑琅,极度的物质匮乏中,每个周六去图书馆借一本书,然后爬到二楼房东窗外那棵大树上,在那里看一下午书。

一周都是苦难,唯有这一个下午身处天堂,靠着这些书和每周六这一点点甜蜜时间,在困苦中长大的弗兰西,上了大学找到工作,拥有了与父母不同的她想要的人生。

儿子也曾经回忆留在他记忆里的阳光,一年级时下午放学回家时间很早,他自己开门进来,会看到我们卧室被一大片阳光照着,窗台上、墙上、床头柜上都是温暖和明亮。

那一刻家里虽然只有他一人,也觉得很舒适很安全。他会放下书包自己喝点水找点吃的,然后在书桌前写作业。父母还没有下班,陪伴他的只有窗前的阳光,等到阳光慢漫消逝,就能听到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多年以后只要一想起那片阳光,他的心里就会泛起暖意,那是当年小小的他感受到世间美好留下的记忆。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他(她)的一片阳光。

赏析:《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此诗不仅仅表达恬淡的心境和闲情逸致,更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生活的思考和难以言说的幽怨。在安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背景下,潜藏着诗人深深地思考和难以解脱的愁绪。

扩展资料:

1、《八月的忧愁》全文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2、“水塘”、“鸭”,“高粱”等是传统山水田园诗中的经典意象,意象组合构建了平静、寂寥的乡村生活场景。而“跳动的心”如柔和旋律中的一个跳跃而起的音符,悄悄打破了平静与和谐的氛围。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背景下,抒情主体原来有着并不平静的心境。

甚至这“跳动的心”竟无法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其苦闷可想而知…但诗意并未就此放纵,紧接着诗歌的意绪又渐渐平静、舒缓下来:“雨洗过的天”、“山岗”、“转进村庄的羊”意象的组合恢复了恬静的乡村气息。

这似乎是一次抑制,试图以生活场景的平静掩盖住内心的苦闷与躁动。但抑制并不成功,随后,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再次跳跃而出,“井”的意象出现,“…井,又像是心”。“心”当然代表一种情绪。——“愁绪”如此挥之不去,触景即生情,暗示了忧愁的难以释怀。

但诗人并不张扬、纵容这种愁绪,而是不断克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月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