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桦阅读答案选择题_岳桦哪年高考
1.高中语文阅读怎么抓考点
2.高考阅读岳桦任林举原题答案!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带有“有何作用”(或“有何好处”)的考查颇多,但考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容乐观。笔者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试将其设题类型归纳成三大类、十小点,细说其答题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考查句段的作用
作用题,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三方面来组织答案。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和结尾。位置不同,作用有别。
1.句段在开头
其作用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某一内容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能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例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全国卷Ⅱ第14题)
结合句段在开头的作用和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②内容上:展现了深沉的思想、饱满的情感。
③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2.句段在中间
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如:
例2.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2011年上海卷第9题)
第⑥段在文章中间,主要起到过渡和照应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回忆又回到现实生活;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见鹭鸶”。②情感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
3.句段在结尾
有呼应上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和升华情感等作用。
例3.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2011年四川卷17题)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一般作用,再结合画线句子所叙述的内容和蕴涵的情感,不难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想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呼应题目,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抒发了勉儿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二、考查景物的作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选文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因此,景物的作用一般有两种情况:散文中景物的作用和小说中景物的作用。
1.在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散文往往会着重描写某一景物,一般来说,这一景物,在结构上往往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情感上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例4.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2010年北京卷17题②小题)
《海棠花》是一篇散文,从结构上来看,全文是以花行文;从情感上来看,作者是借花抒情。因此,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②情感上: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例5.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2009年湖北卷16题)
《书房的窗子》也是一篇散文,文章由窗子的作用,写到喜欢北窗的理由,因此“窗子”是行文的线索。通过“书房的窗子”来表明作者的人格和生活态度。试题问“窗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考查目标明确,不必再考虑其在内容上、情感上的作用,只回答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
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在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小说中景物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作品主题等。
例6.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2010年安徽卷12题)
安徽卷所选用的文学类阅读文本,是许辉的一篇题为《碑》的小说。结合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文本具体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三、考查技法的作用
技法,就是文中使用的某种写作方法。这是常考考点,几乎每年各省(市)命题都有涉及。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1.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涉及。运用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例如,比喻能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赋物予人的形态情感,具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意趣横生的妙处;排比具有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感染力强等优点。
例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全国卷Ⅱ第17题)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好处是: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
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叙事顺序的作用
文章在叙事时,根据需要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等不同的叙事方法。顺叙的好处是叙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条理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的好处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例8.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全国卷Ⅱ第14题)
结合插叙的作用、句段的作用和文本的具体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②结构上:为下文描写岳桦做铺垫。
3.肖像描写的作用
例9.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0山东卷20题)
这一题的设问具体细致,目标明确,只问肖像描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来说,只答这两点就可以了。但是肖像描写是一种手法,它对表达内容,即刻画刘四爷的性格有其独到的作用和效果,这一点还不能忽略。否则,就会思考不周密,答案要点写不全。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下文虎妞这一人物形象。
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
③手法效果上,运用肖像描写使这一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4.叙事人称的作用
对人称的考查,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在行文叙事中,作者常会根据内容、情感等表达需要来选择、变换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感情;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能增强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用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例10.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Ⅰ第16题)
这篇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结合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作用以及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相互交叉使用的情况。
②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真实、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5.引用材料的作用
一般来说,引用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知识性;充实文章的内容,强化作者的观点等。例如:
例11.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0年广东卷第20题)
结合句段及引用的作用,答案可表述如下:
(1)结构上:
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
②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2)内容上: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从上述示例中可以看出,“作用题”设题类型和答题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情况,全面考虑,综合运用,使答案臻于准确和全面。如果设问细致单一,就在所问的范围内作答,不必旁逸斜出做无用功,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另外,涉及写作技法的考查内容很多,限于篇幅,其作用本文不能尽举,考生应全面复习为好
中考记叙文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答题从内容的角度和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作用题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概括这句话或者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对表达文章情感有什么作用?
作用题在文章结构上的不同作用
一、句段在文章开头的作用
1、统领全篇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夏感》
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3、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营造氛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文章中间句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
2、对比衬托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3、伏笔铺垫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爸爸的花儿落了》
三、结尾语段的作用
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第一次真好》
3、深化情感,深化主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的母亲》
4、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题
一.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例如《散步》、《金黄的大斗笠》、《我儿子一家》。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例如《背影》、《父子情》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
(4)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二.说明文
1、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2、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3、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4、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怎么抓考点
第一篇09全国I卷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同沙漠与生俱来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17.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4.答案(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要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筛选区域,进行准确归纳。
15.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题时注意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概括整合。
16.答案(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要找准相关文段,根据题干要求,即立足文本,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认识。
17.答案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对文中主旨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要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
第二篇全国二卷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然而,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⑴补充解释旅行中印象⑵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用法的作用,插叙起到的首先是补叙说明的作用,长白山之行当然是旅行,记忆当然是印象,这必然可以得到答案,补叙长白山之行(旅行中)的印象;第3段,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说明下文写的是岳桦树,自然得到为下文描写岳桦做铺垫的结论或者说引出下文对岳桦树的描写。
15.解释下列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绝地中的岳桦为了生存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的挣扎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和希望同在。
解析: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这是前边的文字;从后面看,文章不断的强调岳桦的处境,8段,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9段,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都在说明岳桦处在绝境之中,“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展现了神秘的力量和意志;在绝境下,匍匐身躯点出岳桦遭受的苦难;吃力翘起表明在绝境中奋力的挣扎以及付出的辛苦或者说代价,对于生命的痛苦和希望同在,就有些勉强了,学生很难答出,所以高考的答案不能以学者的角度去加以解答,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知会更好一些。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一部分桦再不幸的命运降临时,掉入了时间的陷阱,不似从前,就是说生命轨迹发生了改变(好的生存空间消失了,),面临着选择,只能返身向上,绝地求生。答案中“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学生很可能答不上。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分)
答案:他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他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他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岳桦倔强强烈。
这题不难学生完全可以在原文中找,从第七段“他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往后找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拟人比喻;通过拟人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有平凡到卓越的的过程更加生动,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1)先找到句子,拟人: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比喻: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神。(2)抓住关键语句,学会瞻前顾后。拟人,修辞作用生动,句子本身说明了变化和原文对照,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谷底和峰顶)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过去是平凡的现在已经完成了超越,就是有平凡到超越)。比喻修辞作用是形象,一场风,抽象的神,是对岳桦高度的概括,当然就是对岳桦岳桦最本质的一种揭示和升华了
高考阅读岳桦任林举原题答案!
一、从高考阅读命题的本质谈起
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有太多的考生甚至在学习十二年语文之后仍然无法认清“阅读题”的本质。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
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2005年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2006年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年北京《海棠花》;2010年全国一《灯火》;2009年北京《司马祠》;2009年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年全国二《岳桦》;2009年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年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年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年全国二《马樱花》;2008年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它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
原题答案太多,手机发不上来,这个网址上有,你去看看吧,O(∩_∩)O~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